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蔷薇科 3)

发布日期:2020-07-03 14:1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247.红毛悬钩子

【别名】黄刺泡、鬼悬钩子、老虎泡。

【拉丁学名】Rubus pinfanensis Lévl. et Vant.

【分类地位】蔷薇科,悬钩子属。

【形态特征】落叶攀缘灌木,高1~2m;小枝红褐色,粗壮,有棱,密被红褐色刺毛,有稀疏皮刺和柔毛;三小叶羽状复叶,小叶片宽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长4~12cm,宽2~8cm,小叶柄长1.5~3cm,侧生小叶较小,近于无柄,先端急尖或尾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锯齿,上面紫红色,无毛,背面散生柔毛和皮刺;总叶柄长2~4cm,被红褐色刺毛、柔毛和稀疏小皮刺。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4~7mm,密被短柔毛,花直径1~1.3cm;花萼外面密被绒毛状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顶端锐尖;花瓣白色,长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具爪;雄蕊多数,花丝宽扁;子房顶端和花柱均被柔毛。果实球形,橙红色,直径5~8mm,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大湾一带林边。奉节、石柱、万州、云阳、南川、北碚,海拔500~1100m处有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广西、台湾等省区也有分布,常生于山坡灌丛、杂木林、林边及沟谷中。

【药用部分】根、叶药用。

【采集期】根9~11月采,叶随采鲜用。

【药性功能】酸、咸、平。祛风除湿,散瘰疬。

【主治病症】根主治风湿关节痛,刀伤,吐血,颈淋巴结核。叶外用治黄水疮,狗咬伤。

【用量用法】根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叶捣烂敷患处。

红毛悬钩子

248.空心泡

【别名】三月泡、龙船泡、蔷薇莓、倒触伞、七叶饭消扭。

【拉丁学名】Rubus rosaefolius Smith

【分类地位】蔷薇科,悬钩子属。

【形态特征】直立或蔓生灌木,高1~2m;小枝幼时有短柔毛,后脱落,近无毛,具扁平小皮刺和褐色或深黄色腺点。奇数羽状复叶,具小叶5~7枚,小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cm,宽1~1.8cm,边缘具尖锐重锯齿,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均疏生柔毛和黄色发亮的腺点;下面沿中脉有疏生小皮刺;叶柄长2~3cm,顶生小叶柄长0.8~1.5cm,具柔毛和小皮刺;花顶生或腋生,有花1~2朵;花梗长1~2.5cm,有柔毛和小皮刺;花直径2~3cm,花萼外被柔毛和腺点,萼片披针形,花后反折;花瓣白色,长圆形或长倒卵形,基部具爪;雄蕊多数,花丝宽扁;心皮多数,花柱和子房无毛;聚合果卵球形,长1~1.5cm,熟时红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绍隆寺、缙云寺、干河沟等地,路边及灌丛中。巫山、南川、北碚,海拔2000m以下有分布。福建、广东、云南、四川等省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嫩枝、叶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微辛、涩、苦、凉。清热止咳,止血,祛风湿,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肺热咳嗽,百日咳,咯血,月经不调,牙痛,筋骨痹痛,痢疾,急性肠炎,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嫩枝尖捣烂敷患处。

空心泡

249.拟覆盆子

【别名】西藏覆盆子。

【拉丁学名】Rubus idaeopsis Focke

【分类地位】蔷薇科,悬钩子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2~3m;小枝褐色或灰褐色,被绒毛状短柔毛,有时有腺毛;奇数羽状复叶,具小叶5~7枚,稀3枚,顶生小叶卵形或狭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侧生小叶较小,通常斜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边缘具整齐单锯齿;叶柄、叶轴和小叶柄均被绒毛状柔毛、短腺毛和小皮刺,叶柄长3~5cm,顶生小叶柄长1~2cm,侧生叶近于无柄;托叶线形。花10朵左右组成顶生总状花序,总花梗、花梗、花萼均被绒毛状柔毛和短腺毛;花梗长5~10mm;花直径1~1.5cm;萼片卵形,长5~7mm;花瓣近圆形,紫红色,边缘啮蚀状,基部具爪,稍短于萼片;雄蕊单列,花丝宽扁;心皮多数,花柱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熟时紫红色,直径约1cm。花期5~6月,果熟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河边。河南、陕西、甘肃、江西、福建、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药用。

【采集期】7~8月采果。

【药性功能】甘、酸、微温。固肾、涩精、缩尿。

【主治病症】主治阳痿早泄,遗精,遗尿,肾虚尿频,白带。

【用量用法】5~9g,水煎服。

拟覆盆子

250.茅莓

【别名】三月泡、薅秧泡、蛇泡筋、红梅消、乳痈泡等。

【拉丁学名】Rubus parvifolius L.

【分类地位】蔷薇科,悬钩子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茎长1~2m,呈弓形弯曲,浅灰褐色、红褐色或黑褐色,具稀疏钩状或针状皮刺,小枝被灰白色短柔毛或细刺;羽状复叶具小叶3枚。在基部萌蘖上偶有5枚;顶生小叶菱状圆形或菱状卵形,长2.5~6cm,宽2~6cm,具1~2cm长的小叶柄,侧生小叶斜椭圆形,比顶生小叶稍小,无柄,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整齐锯齿,有时具浅裂片或刻缺,上面绿色,被稀柔毛,背面被白色绒毛;叶柄长2.5~5cm,与叶轴均被稀疏柔毛和小皮刺;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具花数朵至多朵,被短柔毛及稀疏皮刺;苞片线状披针形;花梗长5~8mm,被短柔毛;花萼外面被短柔毛及针刺,萼片披针形,两面均被柔毛;花瓣卵圆形或长圆形,粉红色或紫色,基部具爪;雄蕊直立,花丝白色;子房被柔毛,花柱无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cm,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广泛分布于缙云山荒坡、田边及路旁。巫山、南川、江北、北碚等区县,海拔200~1500m处有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叶入药。

【采集期】冬季挖根,立夏后割取带花的茎叶。

【药性功能】苦、涩、凉。清热凉血,散结止痛,利尿消肿。

【主治病症】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痰血,痢疾,肠炎,肝炎,肝脾肿大,肾炎水肿,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月经不调,白带,风湿骨痛,跌打损伤,产后腹痛。外用治外伤出血,湿疹,皮炎。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茅莓

251.皱皮木瓜

【别名】贴梗海棠、铁脚梨。

【拉丁学名】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

【分类地位】蔷薇科,木瓜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4m,具枝刺;小枝圆柱形,粗壮开展,嫩时紫褐色,无毛,老时暗褐色,有稀疏浅褐色皮孔。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0cm,宽1.5~5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尖锐细锯齿,齿尖较直立,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背面淡绿色,沿叶脉有短柔毛;叶柄长1~1.5cm,无毛;托叶大,叶状,宽卵形或肾形,边缘有尖锐重锯齿,无毛;花3~5朵簇生于二年生枝上,与叶同时开放,花直径3~5cm,花梗粗短,长约3mm或近于无梗;萼筒钟状,外面无毛,萼片直立,近半圆形;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猩红色或红色,具短爪;雄蕊35~50枚,长1~1.3cm,花丝微带红色;花柱5条,中部以下合生,无毛,与雄蕊近等长,柱头头状。果实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5cm,黄色或黄绿色,有稀疏斑点,芳香,果梗短或近于无梗。花期3~5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城口、奉节、万州、南川、江津及重庆主城区有栽培。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有分布或栽培。

【药用部分】果药用。

【采集期】9~10月采果。

【药性功能】涩、酸、温。归肝、脾、胃经。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主治病症】主治腰腿酸痛,麻木,吐泻腹痛,腓肠肌痉挛,四肢抽搐。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

皱皮木瓜

252.火棘

【别名】救兵粮、火把果、红子、水搓子、赤阳子。

【拉丁学名】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i.

【分类地位】蔷薇科,火棘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3m。枝条圆柱形,幼时被锈色短柔毛,老时红褐色或暗红褐色,无毛;侧枝短且坚硬,先端尖锐,形成枝刺。单叶互生,在短枝上因节间缩短而成丛生状,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6cm,宽0.5~2cm,先端圆钝或微凹,有时具短尖头,基部楔形,下延连于叶柄,边缘有钝锯齿,齿尖向内弯,近基部全缘,两面均无毛;叶柄短,无毛或嫩时有柔毛。复伞房花序具花多数,直径2~4cm,总花梗和花梗近于无毛;花梗细,长0.5~1cm;花直径约1cm;萼筒钟状,无毛,长1~1.5mm,萼片5片,三角形,先端圆钝,两面无毛;花瓣5瓣,白色,近圆形;雄蕊20枚,花丝长3~4mm,花药黄色;花柱5条,离生,子房上部密生白色柔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5mm,橘红色或深红色。花期3~5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处荒地、林边。重庆各区县,海拔200~2250m处有分布。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根及叶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果,冬季采根,叶随时可采。

【药性功能】甘、酸、平。果:消积止痢,活血止血。根:治清热凉血。叶: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果:治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小儿疳积,崩漏,白带,产后腹痛。根:治虚痨骨蒸,潮热,肝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痛,崩漏,白带,月经不调,吐血,便血。叶:治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果:30g,水煎服。根:15~30g,水煎服。叶:鲜叶捣烂敷患处。

火棘

253.枇杷

【别名】卢桔。

【拉丁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分类地位】蔷薇科,枇杷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高5~10m,树皮灰褐色;小枝粗壮,黄褐色,密被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短或近于无柄,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长1~1.5cm,圆锥花序生于二年生枝顶端,长10~16cm,具多花;花序轴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梗长2~8mm,花直径12~20mm;萼筒杯状,长4~5mm,萼片三角卵形,长2~3mm,先端急尖,萼筒及萼片外面均被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雄蕊20枚,花药黄色;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cm,黄白色或橙黄色。花期10~11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各处有栽培或野生。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四川、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河南、贵州、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或栽培。

【药用部分】果、叶药用。

【采集期】果5~6月采;叶全年可采,鲜用洗净晒干。

【药性功能】果:甘、酸、凉;归肺、脾经;润肺,下气,止渴。叶:苦、凉;归肺、胃经;清肺,和胃,止渴。

【主治病症】果:主治肺燥咳嗽,吐逆烦渴。叶:主治肺热咳嗽,阴虚劳嗽,胃热呕哕,妊娠恶阴,支气管炎。

【用量用法】果18~36g,生食或煎汤服。叶5~9g,水煎服。

枇杷

254.沙梨

【别名】大棠梨、棠丁子。

【拉丁学名】Pyrus pyrifolia(Burm.f.)Nakai

【分类地位】蔷薇科,梨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7~15m,树冠开张,分枝较少;幼枝初具毛,后脱落,二年生枝褐色。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长7~12cm,宽4~6.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锯齿尖锐,具刺芒,微向内合拢,上面光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稀疏白色绵毛,不久脱落;叶柄长2.5~5cm,托叶披针形,早落;花6~9朵组成伞房总状花序,花序直径5~7cm;花梗长3.5~5cm,幼时微具柔毛;花直径3~3.5cm;萼片三角形,外面无毛,内面密被黄褐色茸毛,边缘有腺齿;花瓣卵形,长1.5~1.7cm,先端啮蚀状,白色,基部具短爪;雄蕊20枚,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条,稀4条,无毛,与雄蕊近等长;果实近球形,浅褐色,有浅色斑点,萼片脱落。花期3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绍隆寺、龙洞湾等处有栽培。城口、巫溪、奉节、云阳、涪陵、南川,海拔500~2000m处有分布。我国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药用。

【采集期】9~10月采果。

【药性功能】甘、酸、微凉。归肺、胃经。润肺,生津,清热,化痰。

【主治病症】主治肺热咳嗽,胃燥烦渴,目赤痰多。

【用量用法】鲜品60~120g生食,干品9~15g水煎服。

沙梨

255.豆梨

【别名】鹿梨、赤罗、野梨、铁梨树。

【拉丁学名】Pyrus calleryana Dcne.

【分类地位】蔷薇科,梨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约10m。新梢嫩时,有稀疏白色绵毛,不久脱落,小枝圆柱形;二年生枝黄褐色或灰褐色,冬芽卵形,被浅黄色或黄褐色绒毛。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长3.3~8cm,宽2.5~6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有较细圆钝锯齿,无芒刺,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2~4cm,无毛。伞房总状花序,具花5~12朵,总花梗和花梗均无毛,花柄长2~3.5cm,花直径2~2.5cm;萼筒盘状,无毛,萼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长约5mm,外面无毛,内面具绒毛;花瓣白色,卵形,长约13mm,宽10mm,基部具爪;雄蕊20枚,比花瓣略短;花柱2稀3,基部无毛;果实球形,直径约1cm,黑褐色,具明显的斑点,萼片脱落,心室2或3;果梗细,长约4cm。花期4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龙洞湾,海拔500m处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叶、果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果,根全年可采,叶秋季采。

【药性功能】根、叶:微甘、涩、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果:酸、甘、涩、寒;健脾、消食、止痢。

【主治病症】根、叶:治肺燥咳嗽,急性眼结膜炎。果实:治食积,泻痢。

【用量用法】根、叶、果均15~30g,水煎服。

豆梨

256.苹果

【别名】奈、频婆、频果、西洋苹果。

【拉丁学名】Malus pumila Mill.

【分类地位】蔷薇科,苹果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m,通常具圆形树冠;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密被绒毛,以后脱落,老枝黄褐色或紫褐色;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卵形至宽椭圆形,长4.5~10cm,宽3~5.5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圆钝锯齿,幼嫩时两面具柔毛,长成后上面毛脱落;叶柄粗壮,长1.5~3cm,被短柔毛。伞房花序生于小枝顶端,具花3~7朵;花梗长1~2.5cm,密被绒毛;花直径3~4cm,花瓣粉白色,花蕾期粉红色,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因品种不同而异,球形、扁球形或椭圆形,直径2~10cm,萼片宿存;种子褐色。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农家有栽培。重庆各区县普遍有栽培。

【药用部分】果实药用。

【采集期】7~10月。

【药性功能】甘、酸、凉。生津,除烦,醒酒,益胃。

【主治病症】主治津少口渴,脾虚泄泻,食后腹胀,饮酒过量及高血压。

【用量用法】50~100g生食或捣烂成泥状吃。

【附方】①治轻度腹泻:苹果1000g,洗净,去皮,去核捣烂如泥食用,每次100g,每日4次。

②治高血压病:将苹果洗净,每次吃250g,每日3次,连续吃用。

(①②方出自《果蔬食疗》)

③治妊娠呕吐:取鲜苹果60g,大米30g,炒黄与水同煎代茶饮用。(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苹果

257.湖北海棠

【别名】野海棠、茶海棠、花红茶、野花红。

【拉丁学名】Malus hupehensis(Pamp.)Rehd.

【分类地位】蔷薇科,苹果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8m,通常2~3m。小枝幼嫩时有短柔毛,不久脱落,无毛或近于无毛,紫褐色,一年生枝褐色或褐灰色;叶互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稀圆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嫩叶紫红色,以后变绿色;伞房花序,具花4~6朵,花梗长3~6cm,无毛或稍具长柔毛;花直径约3cm,粉红色或近白色,花蕾红色或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cm,黄绿色,萼片脱落。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石柱、城口、南川、巫山、合川、江北、奉节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叶及根药用。

【采集期】7~9月采叶,8~9月采果,9~10月采根。

【药性功能】涩、酸、平。果、叶:消积化滞,和胃健脾;根:活血通络。

【主治病症】果、叶:治食积停滞,消化不良,痢疾,疳积。根:治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鲜果:60~90g,煎汤内服。叶适量泡开水代茶饮。根60~90g(鲜品)煎汤内服或研末外敷。

【附方】①治血滞胃呆:(湖北海棠)鲜果60~90g,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空腹服。

②治筋骨扭伤:湖北海棠鲜根60~90g,切片,水煎,冲黄酒或烧酒,加红糖,饭前服,并取根白皮切碎,用米泔水、盐卤捣成糊,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湖北海棠

258.垂丝海棠

【别名】线海棠。

【拉丁学名】Malus halliana Koehne

【分类地位】蔷薇科,苹果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4~7m。树冠开展,小枝细弱,圆柱形,微弯曲,嫩时有毛,不久脱落,紫色或紫褐色;叶互生,叶片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5~8cm,宽2.5~4.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具钝圆细锯齿,中脉具短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上面深绿色带有紫晕;伞房花序,具花4~6朵,花梗纤细,长2~4cm,下垂,有稀疏柔毛,紫色;花直径3~3.5cm,萼筒外面无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圆钝,有突尖头,内面密被绒毛;花瓣粉红色,果实梨形或倒卵形,直径6~8mm,紫红色,萼片脱落,果梗长2~5c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花圃有栽培,各区县城区花圃常有栽培。

【药用部分】花药用。

【采集期】3~4月花开时采。

【药性功能】味淡、苦、性平。无毒。调经和血。

【主治病症】治血崩。

【用量用法】6~15g,水煎,内服。

【附方】治红崩:垂丝海棠花6~15g,水煎或炖肉服。(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垂丝海棠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