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豆科 1)

发布日期:2020-07-04 17:24 来源:重庆出版社

259.含羞草

【别名】感应草、知羞草、怕丑草。

【拉丁学名】Mimosa pudica L.

【分类地位】豆科,含羞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南方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m,茎散生刚毛及下弯钩刺,偶数二回羽状复叶,羽片1~2对,集生于叶柄顶端;叶柄具刺,触之即下垂;小叶7~24片对生,羽状排列,小叶片长圆形,长6~11mm,宽1.5~2m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及叶脉有刺毛。头状花序1~3个腋生,直径约1cm,淡紫红色,花萼短钟状,小,顶端有8个小齿裂;花瓣合生,顶端4裂;雄蕊4枚,花丝细长,伸出花冠之外;子房有短柄,花柱细长,荚果扁平,长1~2cm,有3~4节,每节有种子1粒,成熟时分节断裂脱落。花果期5~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重庆各区县多有栽培。我国华南、华东、西南有分布,生于山坡、道旁、荒地。本种原产美洲。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甘、涩、凉。有小毒。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炎,肺炎,胃炎,肠炎,结膜炎,泌尿结石,疟疾,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肿痛,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15~24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小儿高热:含羞草9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神经衰弱、失眠:含羞草9g,夜交藤30g,水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③治无名肿毒、带状疱疹:鲜全草(或鲜叶)捣烂敷患处。(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孕妇忌服。

含羞草

260.藤金合欢

【别名】南蛇公、小样南蛇筋。

【拉丁学名】Acacia sinuata(Lour.)Merr.

【分类地位】豆科,金合欢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高达15m。嫩枝与叶轴密被锈色柔毛并有多数散生皮刺,偶数二回羽状复叶,具叶片8~10片,叶柄基部及叶轴近顶部有黑色大腺体1~2个;小叶15~30对,条状长圆形,长8~12mm,宽1.5~2.5mm,有毛,小叶基部各有1枚腺体。头状花序绿黄色,直径约1cm,数个再组成腋生圆锥花序,花序轴及花梗密生锈色柔毛;苞片披针形,长约1cm;花萼钟状,长约2mm,上端5裂;雄蕊多数,长约5mm,离生;子房无毛。荚果条形,伸直,肉质略肿胀,干后皱缩,长8~10cm,宽约2cm;种子6~10枚。花期7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玉尖峰下、石岩上。南川、北碚,海拔800m有分布。广东、广西、四川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甘、淡、凉。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主治腹痛急剧:用鲜叶捣烂取汁冲酒服。牙痛:用鲜叶捣烂加雄黄酒、水各一半,放于鸡蛋壳内在炉上加热外擦,口含几小时即可。(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藤金合欢

261.紫荆

【别名】清明花、紫花树、满条红、紫珠、裸枝树、箩筐树。

【拉丁学名】Cercis chinensis Bunge.

【分类地位】豆科,紫荆属。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达15m。(栽培者常为灌木,高2~4m)。树皮幼时暗灰色有光泽,老时粗糙呈片状裂。单叶互生,近圆形,长6~14cm,宽5~14cm,先端急尖或骤尖,基部心形,两面无毛,全缘。叶柄长约3cm,顶端膨大。花先于叶开放,4~10朵簇生于老枝上;小苞片2片,阔卵形,长约2.5mm,花萼钟状,5齿裂,花冠蝶形,左右对称,长1.5~1.8cm,花萼及花冠均为淡紫红色;雄蕊10枚,分离,花丝细;雌蕊1枚,柱头短小。荚果条形,扁平,腹缝线有窄翅;种子2~8粒,近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5~8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城口、巫溪、奉节,海拔250~1650m处有分布,万州、涪陵、南川、江津、铜梁以及主城区有栽培。我国辽宁、甘肃、陕西等省及华东、华北、中南、西南等地区也有分布,生于山坡、溪边及灌丛中。

【药用部分】树皮及叶药用。

【采集期】树皮全年可采,叶夏秋季采。

【药性功能】平、苦。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腹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外用治痔疮肿痛,虫蛇咬伤。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伤口。

【附方】①治产后诸淋:紫荆皮15g,半酒半水煎,温服。(出自《妇人良方补遗》)

②治背痈初起:鲜叶适量,酌加红糖,捣烂外敷,每天换2次。(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紫荆

262.鄂羊蹄甲

【别名】双肾藤、夜关门、马蹄、羊蹄藤。

【拉丁学名】Bauhinia glauca(Wall. ex Benth)Benth ssp hupehana(Craib)T. Chen

【分类地位】豆科,羊蹄甲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小枝疏生红褐色毛。茎有四纵棱,卷须1或2个对生。单叶互生;叶片近圆形,长3~8cm,宽4~9cm,先端和基部均为心形,甚似双肾,故又名双肾藤。顶生伞房花序,花序轴及花梗密生红褐色柔毛,具花多朵;花萼管状,2裂,被红棕色毛,长约1.5cm;花瓣5瓣,粉红色,有紫色脉纹,长12~16mm,先端圆,边缘皱波状,基部楔形,两面均被红棕色长柔毛;雄蕊10个,发育雄蕊3~4枚,花药瓣裂;子房柱形,无毛,有长柄,柱头头状。荚果条形,扁平,长14~30cm,宽4~5cm,无毛,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华寺附近、门坎沟等地灌丛中。城口、奉节、酉阳、黔江、彭水、南川、万盛、江津、合川、北碚、渝北,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也有分布,生于山坡、石隙及林缘灌丛中。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秋季挖根,茎叶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平、苦。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收敛固涩。

【主治病症】主治痢疾,睾丸肿痛,阴囊湿疹,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遗尿,白带,子宫脱垂,疮疖肿痛。

【用量用法】根30~60g,水煎服。

【附方】①治细菌性痢疾:双肾藤根30~60g,水煎分2次服,每天1剂。(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疝气腹痛、睾丸肿痛:双肾藤根30g,炖猪小肚(膀胱)服。

③治崩漏:双肾藤30g,苎麻根30g,水煎服。

(②③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鄂羊蹄甲

263.皂荚

【别名】皂荚刺、皂丁、天丁、皂角、悬刀、长皂角。

【拉丁学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

【分类地位】豆科,皂荚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5m。枝、干上有分枝的圆柱形粗刺,长达15cm,黑褐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常簇生于小枝顶端,小叶3~8对,顶端1对最大,向下渐小,小叶长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宽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花杂性同株,腋生总状花序,具花约20朵,花梗长0.3~1cm;花萼钟状,先端4裂;花冠左右对称,白色,4瓣;雄蕊6~8枚;子房条形,沿腹缝线有毛。荚果长条形,分正常发育果和病果两种:正常果呈刀鞘状,长7.5~30cm,宽2.4~3.5cm,深棕色,被白粉;病果成猪牙状,故称猪牙皂,长5~12cm,宽5~15mm,暗褐色或红褐色,具白粉,荚内无种子,两种均药用。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华寺林边。重庆各区县,海拔200~2000m处广泛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四川、贵州等地均有分布,生于山坡丛林中,各地都有栽培。

【药用部分】不育果实(猪牙皂)和刺药用。

【采集期】猪牙皂霜降前后采,刺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皂角刺:辛、温。归肝、肺、胃经。活血消肿,排脓通乳。猪牙皂:辛、咸温,有小毒。归肺、肝、胃、大肠经。祛痰、止咳、开窍。

【主治病症】①皂角刺:主治痈肿疔毒未溃,急性乳腺炎,产后缺乳。

②猪牙皂:主治咳嗽气喘,卒然昏迷,癫痫痰盛,中风牙关紧闭。

【用量用法】皂角刺4.5~9g,水煎服。猪牙皂9~15g,宜入丸散剂。

皂荚

264.华南云实

【别名】川云实、刺果苏木。

【拉丁学名】Caesalpinia crista L.

【分类地位】豆科,云实属。

【形态特征】藤状灌木,枝有倒钩刺,小枝被红棕色柔毛,二回偶数羽状复叶,羽片3~4对,小叶3~5对,椭圆形、窄卵形或倒窄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长3~6cm,宽2~3cm。花序腋生,总状或圆锥花序,长10~20c.m。花萼5深裂,裂片长圆形,长3~5mm;花瓣5瓣,黄色,长约5mm;花丝下部具髯毛,与花瓣近等长;花柱无毛。荚果近圆形或肾形,先端有细尖头,扁平,棕黑色,具1粒种子。花期4~5月,果期6~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后山、王家坪水库等地,生林缘或路边。彭水、铜梁、合川、江北、北碚、沙坪坝等区县,海拔300~1500m处有分布。

广东、广西、台湾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叶。

【药性功能】苦、凉。祛瘀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痈疮疖肿。

【用量用法】干品6~9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华南云实

265.云实

【别名】牛王刺、药王子。

【拉丁学名】Caesalpinia decapetala(Roth)Alston

【分类地位】豆科,云实属。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长3~4m,树皮暗红色,密生倒钩刺,幼枝密被棕色短柔毛。二回羽状复叶,叶轴略方形,羽片3~8对,小叶片8~12对,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两面密被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侧枝顶端,长15~30cm,有花约20朵,花梗长约3cm;花萼长约1cm,深5裂,裂片膜质;花瓣5瓣,宽倒卵形,不等大;雄蕊10枚,长短不一,花丝下部密被绵毛。荚果长椭圆形,偏斜,长6~12cm,宽2~3cm,先端有细尖头。种子6~9粒,矩形,黑棕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板子沟、纸厂湾附近。城口、巫山、巫溪、奉节、酉阳、彭水、石柱、丰都、武隆、南川、沙坪坝歌乐山、江北、北碚,海拔300~2000m处有分布。华东、中南、西南等地区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种子和根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种子,秋冬挖根。

【药性功能】种子:辛、温;有毒;止痢,驱虫。根:辛、温;发表散寒,祛风活络。

【主治病症】种子:主治痢疾,钩虫病,蛔虫病。根:风寒感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量用法】种子3~9g;根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

云实

266.假地蓝

【别名】狗响铃、响铃草、假花生、马铃草、响铃豆。

【拉丁学名】Crotalaria ferruginea Grab. ex Benth.

【分类地位】豆科,狗粪豆属。

【形态特征】灌木状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基部常木质化,全株被棕黄色开展的毛。根细长,圆柱形,长可达60cm,外皮棕黄色。单叶互生,叶柄极短或近于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2~8cm,宽1~3cm,先端钝或微尖,基部窄楔形,全缘,两面被毛;托叶披针形,长4~8mm。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6朵,苞片及小苞片与托叶相似,花萼杯状,萼齿披针形,长约1cm;花冠蝶形,黄色,比花萼略短;雄蕊10枚,联合成一组,花药二型;子房上位,无毛,无柄,花柱细长。荚果长圆形,肿胀,无毛,长2~3cm,种子20~30粒。花果期5~12月。

【分布生境】产于张龙湾耕地边,海拔400m处。万州、南川、北碚等区县有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甘、微苦、平。归肺、肝、肾经。养肝肾,止咳,平喘,调经。

【主治病症】主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遗精,月经过多,白带,久咳痰血,哮喘,肾炎,小便不利,扁桃体炎,腮腺炎,疔疮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气虚耳鸣:响铃草30g,炖猪耳朵1对,加食盐服。(出自《贵州民间药草》)

②治疝气:响铃豆30~60g,熬水熏洗。(出自《贵州药草》)

假地蓝

267.红豆树

【别名】红豆。

【拉丁学名】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

【分类地位】豆科,红豆树属。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5~15m。奇数羽状复叶,长8~20cm,小叶5~9片;叶片长卵形,矩圆状倒披针形,长5~12cm,宽2.5~5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状,密生黄棕色短柔毛,裂片短,近圆形;花冠白色或淡红色;雄蕊10枚,离生,花丝下部密生红棕色毛;子房无毛。荚果木质,扁平,卵形至倒卵形,顶端短尖;种子1~2粒,鲜红色,光亮,近圆形,长1.3~2cm,种脐长约8mm。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培。城口、巫溪、巫山、奉节、开州、梁平、石柱、涪陵、南川、江津、北碚、沙坪坝等区县,常见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药用。

【采集期】9~10月采集。

【药性功能】苦、平。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疝气,腹痛,闭经,血滞。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

红豆树

268.合萌

【别名】田皂角、水皂角、梳子树、野含羞草。

【拉丁学名】Aeschynomene indica L.

【分类地位】豆科,合萌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多分枝,通体无毛。根圆柱形,黄白色,多须根。偶数羽状复叶,具小叶20~30对。小叶片矩圆形,长3~8mm,宽1~3mm,先端圆钝,有短尖头,基部近圆形;小叶无柄;托叶膜质,披针形,长约1cm,先端锐尖。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4朵,总花梗有疏刺毛,花梗常有黏液;花萼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花冠蝶形,淡黄色,有紫纹,长约1cm,旗瓣近圆形,无爪;雄蕊10枚,花药肾形;子房有柄,无毛。荚果线状长圆形,长3~4.5cm,平滑或有小瘤状突起,微弯,有6~10节,每节有种子1粒;种子肾形,棕黑色,有光泽,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水田边。重庆各区县低海拔地带广泛分布。辽宁、吉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都有分布。生于水边湿地。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甘、涩、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利湿。

【主治病症】主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黄疸型肝炎,腹水,肠炎,痢疾,小儿疳积,夜盲症,结膜炎,荨麻疹。外用治外伤出血,疖肿。

【用量用法】根或全草15~30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胆囊炎:田皂角15g,海金沙9g,水煎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②治夜盲:田皂角30g,水煎服;或加猪(羊)肝60~90g,同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