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金菊寒花满院香(重阳节)

发布日期:2020-07-07 17:5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登高

重阳登高,出自一则神奇的传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戹(戹:音è,灾难。),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注者之一隋朝杜公赡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续齐谐记》的这则传说,实际上解释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三项民俗活动的来源。此处,先讨论重阳登高一项。费长房,东汉汝南人,曾为市掾(市掾:市的属官。)。从壶公学道不成,持符而归。相传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又善变化捉妖,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事见《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下·费长房传》。附会在费长房名下的这则传说,说明东汉已有重九登高免灾之俗。重九,今人看来谐“久久”之音,是个吉祥日子。为什么古人认为重九有灾戹呢?原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也称作老阳。由一数至九,就到了尽头而又得回归一,所以清人俞樾《茶香室续钞》卷七“逢九为灾年”条说:“九为老阳,阳极必变。”而“九”在卦卜数术中,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清人董含《蓴乡赘笔》:“今人逢九,云是年必多灾殃。”而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必定有灾戹降临,这就是《续齐谐记》这则传说的背景。

为什么登高可以避灾戹呢?《礼记·月令》说,仲夏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即,是月乃阳气极盛,阴气欲起,阴阳相争,生死判分之时。因此,“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因为高为阳,低为阴;明为阳,暗为阴。居高明,升山陵,处台榭,“顺阳气在上也”(郑玄注),则收祓禳、净化、避灾的功效。

...

其实,今天从科学角度分析,九月秋高气爽,登高远眺,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运动,自然可以祛病免灾。

魏晋南北朝重九登高既有登山,又有登台榭、高馆。如东晋孟嘉登龙山,南朝宋武帝刘裕游项羽戏马台,南齐高祖九月九日登商飙(biāo)馆。

隋朝以来登高一般只在高处即可,登山之举越来越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隋杜公瞻注曰:“近代多宴设于台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封重阳节,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清顾禄撰《清嘉录》记苏州重阳节,“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牛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傅崇矩编《成都通览》记清末成都人“九月初九日,重阳登高,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但是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们无处登高,只有携酒平原快饮。清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就记载:“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邑无高山大阜可供登眺,豪兴者第携酒平原快饮而已。”

插茱萸

茱萸主要有二种:一种是芸香科的食茱萸,其中一类产于吴地,质量最好,因而名叫吴茱萸;另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吴茱萸果实为裂果,红色,味辛香,供食用,又名“(dǎng)子”,种子黑色。山茱萸,果核红色,甘酸,果肉供药用,不供食用。

古代民俗相传,茱萸不但具治寒驱毒的药效,而且有增年益寿、辟邪去灾的功能。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卷四《种茱萸》引《淮南万毕术》曰:“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又曰:“悬茱萸子于屋内,鬼畏不入也。”引《杂五行书》曰:“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

晋周处《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成熟,气烈色赤,争折其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用茱萸来驱邪求吉,常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

插茱萸。即将茱萸插在鬓发上。清康熙时人陈淏子辑《花镜》卷三《花木类考·茱萸》称:“九月九日,折茱萸戴首,可辟恶气,除鬼魅。”这应是很古老的信仰民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李白《宣城九日》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宋苏辙《九日三首》:“茱萸谩辟恶,曲蘖助和脾。”宋朱熹《水调歌头》:“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宋无名氏《失调名》:“手撚茱萸簪髻,一枝聊记重阳。”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

佩茱萸。即用红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西京杂记》说贾佩兰于九月九日佩茱萸,《续齐谐记》载“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九月九日作绛囊,佩茱萸。或谓其事始于桓景。”桓景见前引《续齐谐记》,佩茱萸之俗,可能始于六朝时期。唐孙棨撰《北里志》云:“九月九日,为丝茱萸囊,戴之。”唐宋诗词中也有佩戴茱萸的佳句,如唐孟浩然《九日得新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宋郭子正《失调名》词:“清晓开庭,茱萸初佩。”宋张仲殊《失调名》词:“戏马风流,佩茱萸时节。”佩戴茱萸也传至后世,如清道光九年刊四川《新津县志》:“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囊,饮黄花酒。”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四川《犍为县志》:“九月‘重阳’,饮黄花酒,佩茱萸以登高。”

看茱萸、嗅茱萸,即观赏茱萸。唐杜甫曾于九月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不能释手。有诗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月九日蓝田崔氏庄》)宋无名氏《失调名》词:“插黄花、对尊前,且看茱萸好。”宋苏轼《明日重九》诗:“人间此会论今古,细看茱萸感叹长。”宋詹克爱《失调名》词:“后会不知谁健,茱萸莫厌重看。”唐末五代《提要录》云:“九月九日,摘茱萸闻嗅,通关辟恶。”所以,重阳节人们也常嗅茱萸,以防疫避邪。宋代苏轼《醉蓬莱》词云:“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黄庭坚《失调名》词:“直须把、茱萸遍插,看满座、细嗅清香。”看苏、黄二公重嗅、细嗅茱萸的神态,真是陶醉其中啊!

饮茱萸酒。从唐代开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孙思邈《千金月令》说重阳日饮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唐权德舆《九日北楼宴集》诗:“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辟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恶。”宋王诜《失调名·九日》词:“带了黄花,强饮茱萸酒。”黄庭坚《清平乐》:“萸粉菊英浮盌醑。报答风光有处。”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重九》:“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重阳节饮茱萸酒的习俗一至延续至明清。清同治六年刊四川《巴县志》:“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佩绛囊,簪菊登高,饮茱萸酒。”清同治十三年刊四川《彰明县志》:“九月九日,饮茱萸、菊酒,提榼登高。”清光绪元年刊四川《重修长寿县志》:“九月九日登高,食重阳糕,饮茱萸酒。”至民国年间,四川方志中记载重阳节俗,就只见饮菊花酒,而无饮茱萸酒了。

(作者: 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