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豆科 4)

发布日期:2020-07-07 17:4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289.截叶铁扫把

【别名】夜关门、野鸡草、截叶胡枝子、铁扫帚。

【拉丁学名】Lespedeza cuneata(Dum. Cours.)G. Don

【分类地位】豆科,胡枝子属。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30~100cm。根细长,多分枝。茎直立,枝条紧密,节间短,有白色短柔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片楔状矩圆形,长1~2.5cm,宽2~4mm,先端截形,微凹,有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侧生小叶较中间小叶略小;叶柄长约1cm,有柔毛;托叶条形。短总状花序腋生,具花2~4朵,因花序轴极短,状似簇生;花萼钟状,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蝶形,白色或微黄,长约6mm,翼瓣与尤骨瓣近等长,稍长于旗瓣;雄蕊10,二体;雌蕊线形,花柱细长,弯曲,柱头头状,子房外有细毛。荚果卵形,稍斜,长约3mm,棕色,先端具喙。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龙寺、大水塘等荒坡。城口、巫溪、巫山、奉节、酉阳、秀山、黔江、涪陵、南川、江北、北碚,海拔2000m以下有分布。山东、河南、陕西中部至广东、云南等地也有分布,生于山坡、道旁、田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挖。

【药性功能】甘、微苦、平。清热利湿,消食除积,祛痰止咳,补肾涩精,健脾散瘀。

【主治病症】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白带,口腔炎,咳嗽,支气管炎,肾虚遗精,遗尿,尿频,白浊,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虫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炖肉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附方】①治急性肾炎:铁扫帚、乌药、积雪草各30g,白马骨15g,水煎服。

②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铁扫帚根120g,用瘦猪肉30g炖服,吃肉喝汤,每日1剂连服14天。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孕妇忌服。

...

截叶铁扫把

290.铁马鞭

【别名】野花生、三叶藤、金钱藤、假山豆、土黄芪。

【拉丁学名】Lespedeza pilosa(Thunb.)Sieb. et zucc

【分类地位】豆科,胡枝子属。

【形态特征】半灌木,高60~80cm。茎及小枝均细长,分枝少,常平卧地面,全株被棕黄色长粗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0.5~2cm;顶生小叶片宽卵圆形或宽倒卵圆形,长1~2cm,宽0.8~1.2cm,先端圆或截形,有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侧生,小叶略小。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及花梗均极短,花似簇生;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有黄白色粗毛;花冠蝶形,黄白色,旗瓣有紫色斑点,长约8cm;雄蕊10枚,二体;子房有毛。荚果卵状长圆形,密被白色粗毛;种子肾圆形,光滑。花期7~8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附近等地。奉节、黔江、南川、北碚,海拔1000m以下有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也有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或林缘草丛、旷野和道旁。

【药用部分】根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晒干。

【药性功能】辛、微涩、苦、平。清热散结,活血止痛,行水消肿,益气安神。

【主治病症】主治气虚发热,失眠,痧症,腹痛,风湿痹痛,水肿,瘰疬,痈疽肿毒。

【用量用法】内服,9~18g,水煎服。或炖肉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小儿脱肛:铁马鞭根18~24g,山莓根12g,人字草9g,水煎服。

②治气虚头痛:铁马鞭30~60g,炖鸡肉吃。

③治水肿:铁马鞭全株或根30g,山楂根15g,白茅根60g,水煎服。

(①~③出自《湖南药物志》)

...

铁马鞭

291.多花胡枝子

【别名】米汤草、马鞭草。

【拉丁学名】Lespedeza floribunda Bunge.

【分类地位】豆科,胡枝子属。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60~100cm,多分枝,被白色柔毛。三出复叶,互生;小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顶生小叶长1.5~3cm,宽1~1.5cm,先端截形,微凹,有短尖,基部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有白色柔毛,侧生小叶片较小。短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3~6mm,花梗无关节;花萼宽钟形,萼片5枚,披针形,疏生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紫色,旗瓣长约8mm,比龙骨瓣略短,比翼瓣稍长。荚果卵状菱形,长约5mm,宽约3mm,有柔毛,先端有弯曲的长喙。花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水马门附近。城口、奉节、南川、北碚,海拔300~1300m处有分布。我国东北、华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涩、凉。消积散瘀。

【主治病症】主治疳积。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

多花胡枝子

292.大豆

【别名】黑大豆、黑豆、大菽、黄豆、乌豆。

【拉丁学名】Glycine max(L.)Merr.

【分类地位】豆科,大豆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部分可达2m)。茎粗壮,直立,密生褐色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总状花序腋生,长1~3.5cm,通常有花5~8朵;花梗短,或近于无梗;花萼钟状,萼齿5个,披针形,密生白色长柔毛,花冠长4~7mm,白色至紫色,雄蕊10枚,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长圆形,稍弯曲,常下垂,密生黄褐色长硬毛;种子2~5粒,黄色、绿色和黑色,卵形至近球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各地普遍栽培。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入药。

【采集期】8~10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平。归脾,肾经。健脾益肾,养阴除烦。

【主治病症】主治阴虚烦热,自汗盗汗,风湿痹症,水肿,黄疸,脚气,产后风痉,食物中毒,肾虚腰痛,遗尿,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6~18g,水煎服。外用适量煮汤涂。

【附注】腹胀、泄泻者慎服。

...

大豆

293.葛

【别名】葛藤、野葛、粉葛、甘葛、鹿藿。

【拉丁学名】Pueraria lobata(Willd.)Ohwi

【分类地位】豆科,葛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落叶藤本。茎、枝密被黄褐色粗毛,缠绕生长,长在10m以上,多分枝。块根圆柱形,外皮灰黄色,内部白色,粉质,富含纤维。三出复叶,互生,有长柄,托叶盾状,小托叶针状,顶生小叶片菱状卵形,长5~15cm,宽4~1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有时有浅裂,两面均有毛,下面有粉霜,侧生小叶基部偏斜,叶片较小。总状花序腋生,多花密集于顶部;花萼钟状,萼齿5个,披针形;花冠蝶形,紫红色,长约1.5cm。荚果条形,长5~12cm,宽约1cm,扁平,密生黄色硬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冲咀等地林边。重庆各区县,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生于路旁、山坡草丛或灌丛中。

【药用部分】块根和藤蔓药用。

【采集期】11月下旬至春天发芽前,割藤挖根。

【药性功能】根:甘、辛、平;归肝、胃经;解肌发表,生津止渴,透发斑疹,升阳止泻,退热解烦。葛藤:甘、寒;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根:主治感冒发热,口渴,头痛项强,疹出不透,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肠梗阻,痢疾,高血压引起的颈项强直和疼痛,心绞痛,突发性耳聋。葛藤:主治喉痹,疮痈肿疖。

【用量用法】根:3~9g,水煎服,葛藤:3~6g,水煎服;外用适量,烧灰或研末调水敷。

...

294.豆薯

【别名】地瓜、沙葛、凉薯、地萝卜、土萝卜。

【拉丁学名】Pachyrhizus erosus(L.)Urban

【分类地位】豆科,豆薯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藤本。块根肉质,纺锤形或扁球形,皮淡灰黄色,肉白色,味甜,多汁。茎细长缠绕,有毛,长5~6m。三小叶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形,长5~16cm,宽5.5~18cm,中部以上有不规则浅裂,两面均有毛,侧生小叶略小,斜卵形;托叶披针形;叶柄长8~15cm。总状花序腋生,长15~30cm,花疏散,每节有花3~5朵;花萼钟状,5齿裂;花冠蝶形,紫黄色,长约2.3cm;雄蕊10枚,二体;子房扁条形,密被黄色硬毛。荚果条形,长7~13cm,扁平,表面有绒毛。种子近方形,黄褐色,有毒。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三花石等地有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有栽培。

【药用部分】块根、花和种子药用。

【采集期】10~11月采种子和块根。

【药性功能】根:甘、微凉;止渴,解酒毒。种子:有毒;杀虫。花:甘、凉;解毒,止血。

【主治病症】根:主治慢性酒精中毒,酒醉口渴。种子:治疥疮。花:主治酒毒烦渴,肠风下血。

【用量用法】根:120~240g,拌白糖吃或白吃。种子:外用适量用醋煮,取汁涂。花:6~9g,水煎服。

...

豆薯

295.绿豆

【别名】小青豆。

【拉丁学名】Vigna radiata(L.)Wilczek

【分类地位】豆科,豇豆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约60cm。茎直立,有时呈缠绕状,自基部多分枝,被稀疏的淡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宽卵形,长6~10cm,宽2.5~7.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两面多少有长毛,侧生小叶略小,基部偏斜;叶柄长9~12cm,被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花萼斜钟状,萼齿4个,近于无毛;花冠蝶形,黄绿色;长约1cm,雄蕊10枚,二体;子房无柄,被长硬毛。荚果圆柱形,长6~8cm,成熟时黑色,散生淡褐色硬毛;种子绿色或黄绿色,有时为黄褐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农家有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和种皮入药。

【采集期】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

【药性功能】味甘、性寒。归心、肝、胃经。清热解毒,祛暑润燥,除湿,消肿。

【主治病症】主治暑热烦渴,疮疖肿毒,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水肿尿少。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食物中毒可用绿豆30~120g,打碎,开水浸泡后冷服。

【附方】①治感冒发烧:绿豆30g,带须葱白3个,水煎,白糖调服。(出自《甘肃中草药手册》)

②治火眼:绿豆60g,水煎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

绿豆

296.赤豆

【别名】赤小豆、红豆、红饭豆。

【拉丁学名】Vigna angularis(Willd.)Ohwi et Ohashi

【分类地位】豆科,豇豆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生开展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卵形,长4~10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略小,基部歪斜,两面均有疏毛,边缘全缘,或微三裂;叶柄长达20cm,有疏长毛;托叶披针形,小托叶线形。短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12朵,着生于总花梗顶部;小苞片条形;花萼斜钟状,萼齿4,卵形,具缘毛;花冠黄色,蝶形,长约1.3cm;雄蕊10枚,9+1二体;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圆柱形,长5~8cm,无毛;种子6~10粒,矩圆形,赤红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农家有栽培。全国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入药。

【采集期】8~9月种子成熟时采收。

【药性功能】甘、酸、微寒。归心、小肠、脾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退黄排脓。

【主治病症】主治水肿,脚气,黄疸,淋病,便血,肿毒疮疡,癣疹。

【用量用法】6~18g,煎汤服。外用,生赤豆研末调水敷,或煎汤洗。

【附方】①治妇人吹奶:赤小豆三合,酒研烂,去渣。温服,留渣敷患处。(出自《急救良方》)

②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出自《千金方》)

...

赤豆

297.扁豆

【别名】白扁豆、南扁豆、蛾眉豆、小刀豆。

【拉丁学名】Lablab purpureus(L.)Sweet(Ddichos lablab L.)

【分类地位】豆科,扁豆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质藤本,基部常木质,长达6m,无毛或有稀疏柔毛,缠绕生长。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9cm,宽6~10cm,侧生小叶斜卵形;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花序轴粗壮直立;花2~4朵或更多,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宽钟状,萼齿5个,上部2齿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花冠蝶形,白色或紫红色,长约2cm;雄蕊10枚,1枚单生,其余9枚花丝下部连合成管状;子房有绢毛,基部具腺体,花柱近顶部有白色髯毛。荚果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7cm,先端有弯曲的尖喙。种子3~5粒,白色或紫黑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各地普遍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药用。

【采集期】9~10月种子成熟时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平。归脾、胃经。健胃,化湿,消暑。

【主治病症】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白带过多。

【用量用法】6~9g,煎汤服。

...

扁豆

(作者: 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