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葡萄科)

发布日期:2020-07-15 17:5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369.葡萄

【别名】草龙珠、蒲陶、索索葡萄。

【拉丁学名】Vitis vinifera L.

【分类地位】葡萄科,葡萄属。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木,树皮片状剥落。幼枝有毛或无毛。卷须二叉状分枝,与叶对生;单叶互生,叶柄长4~8cm;叶片圆卵形,宽7~15cm,3~5裂,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两面无毛或背面有短柔毛。圆锥花序与叶对生,常下垂;花杂性;淡黄绿色,小;花萼盘形,花瓣5,长约2mm,上部合生呈帽状,早落;雄蕊5,花药黄色;花盘由5腺体组成;子房2室。果实球形或长圆形,黄绿色、粉红色或紫黑色,因品种而异。花期4~5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各地栽培。

【药用部分】果、藤、根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

【药性功能】①果:甘、平。归肺、脾、肾经。解毒透疹,利尿,安胎补气血,舒筋络。②藤、叶:酸、涩、平。祛风湿,利尿,解毒消肿。③根:甘、涩、平。无毒。祛风除湿,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①果:治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烦渴,麻疹不适,小便不利,胎动不安,水肿。②藤、叶:风湿骨痛,水肿,腹泻,风热目赤,痈肿疔疮。③根: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痈肿疔疮。

【用量用法】①果:25~50g,水煎服,生食或捣汁服。②藤、叶:10~15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③根:15~30g,水煎服或炖肉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葡萄

370.毛葡萄

【别名】五角叶葡萄、止血藤、野葡萄。

【拉丁学名】Vitis heyneana Roem. et Schult(V. quinquangularis Rehd.)

【分类地位】葡萄科,葡萄属。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本,长达8m。幼枝,叶柄及花序均被白色或浅褐色丝状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7cm;叶片宽卵形或五角状卵形,长10~15cm,宽6~8cm,不分裂或不明显3裂,先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截形,边缘有波状小牙齿,上面几无毛,叶背密生浅褐色柔毛。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8~11cm,基部较宽,分枝平展,花小,黄绿色,具细梗,无毛;花萼不明显;花瓣5,长约1.8mm;雄蕊5,花药椭圆形;子房埋于花盘中。果球形,紫黑色,直径6~8mm;种子三角形。花期6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巫山、巫溪、奉节、万州、南川、北碚,海拔580~1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皮及叶药用。

【采集期】根皮全年可采,叶夏秋采。

【药性功能】微苦、平、酸。根皮:调经活血,舒筋活络。叶:止血。

【主治病症】根皮:主治月经不调,白带。外用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叶:治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根皮6~9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注】毛葡萄的根皮和叶不能与大葱同用。

...

毛葡萄

371.葛藟

【别名】野葡萄、栽秧藤、马鞍藤。

【拉丁学名】Vitis flexuosa Thunb.

【分类地位】葡萄科,葡萄属。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本,藤蔓细长,幼枝有灰白色绒毛。以后脱落,无毛;卷须与叶对生,有分叉;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5~11cm,宽2.5~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心形或截形,边缘具不整齐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叶脉和脉腋均被淡褐色柔毛。叶柄长3~7cm,有灰白色蛛丝状毛。圆锥花序细长,长6~12cm,花序轴有丝状毛;雌雄异株,花小,直径约2mm,黄绿色;花萼盘形,膜质;花瓣长卵形,长约2mm,先端相连。浆果球形,成熟时黑色,直径6~8mm,种子2~3粒。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三花石河边。巫山、巫溪、奉节、彭水、万州、南川、涪陵、北碚,海拔250~1800m有分布。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云南、贵州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果实入药。

【药性功能】甘、平。无毒。补五脏,续筋骨,长肌肉,果可食。

【主治病症】①根皮:治关节酸痛,跌打损伤。②果:治咳嗽,吐血。③果、叶:治食积。

【用量用法】①根皮适量和酒捣烂敷患处。②果10~15g,水煎服。

【附方】①治食积:葛藟果、叶各15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痢疾:葛藟叶、果各30~60g水煎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③治湿疹:葛藟鲜叶适量捣汁外涂,或加明矾、食盐少许煎汤外洗。

④治风湿痹痛:葛藟根15~30g,水煎冲黄酒服,另取葛藟根适量,捣烂敷患处。(③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

葛藟

372.刺葡萄

【别名】山葡萄、小葡萄。

【拉丁学名】Vitis davidii Foex.

【分类地位】葡萄科,葡萄属。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木,藤蔓高大强壮,枝上密生直立或稍弯曲皮刺,刺长2~4mm,嫩枝带紫褐色,无毛;卷须与叶对生,具分叉,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长5~15cm,宽6.5~19cm,先端短渐尖,有时具不明显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具波状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叶脉和脉腋常有短柔毛;叶柄长6~13cm,疏生小皮刺。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5~15cm;花小,黄绿色,直径约2mm;花萼浅杯状,具不明显5浅裂;花瓣长圆形,长2mm,黄绿色,早落;雄蕊5,与花瓣近等长;子房圆锥形。浆果球形,成熟蓝紫色,直径1~1.5cm。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后山坡及缙云山小学附近林边。巫山、巫溪、奉节、彭水、万州、丰都、江津、南川、城口、忠县、北碚等区县,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9~12月采挖。

【药性功能】甘、平。无毒。祛风湿,利小便,行气消积,活络止痛。

【主治病症】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吐血,腹胀。

【用量用法】30~60g,水煎服或泡酒服。鲜品加倍。

...

刺葡萄

373.网脉葡萄

【别名】大叶山天萝、鸟葡萄、野葡萄。

【拉丁学名】Vitis wilsonae H. J. Veitch

【分类地位】葡萄科,葡萄属。

【形态特征】高大木质藤本,茎褐色;幼枝圆柱形,有白色蛛线状柔毛,后脱落,变无毛。单叶互生,叶片心形或宽心形,长8~15cm,宽5~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至亚心形,叶柄洼广开,边缘具波状锯齿,齿端有短尖头,上面被绒毛,以后脱落,下面沿叶腋有蛛丝状毛,叶脉下部隆起,脉网明显,两面常被白粉;叶柄长4~7cm。圆锥花序长8~15cm,花序轴紫色;花小,淡绿色,花萼盘形,全缘;花瓣5,顶端连合;雄蕊5。果球形,直径约1cm,熟时蓝黑色,有白粉。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城口,巫山,巫溪,奉节,万州,石柱,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200~1800m地带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9~11月挖取。

【药性功能】无毒,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痈疽疔疮,慢性骨髓炎。

【用量用法】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慢性骨髓炎:用根500g,洗净,去表皮,去掉根心(木质部),取其肉皮(韧皮部)捣烂如泥(忌用铁器)。再加4个鸡蛋的蛋清及麻油60g,酒15g,调匀成膏(夏季酌加防腐剂)。用时将膏涂在消毒棉垫上,敷于患处,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出自《中药大辞典》)

...

网脉葡萄

374.三叶崖爬藤

【别名】金线吊葫芦、三叶青、石老鼠、石猴、蛇附子。

【拉丁学名】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

【分类地位】葡萄科,崖爬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攀缘草质藤本,茎、枝纤细,无毛,长可达10m,着地部分节上生根;块根卵形或长圆形,表面棕褐色,内面白色。卷须与叶对生,不分枝。三小叶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2~3cm;中间小叶较大,卵状披针形,长3~7cm,先端渐尖,边缘有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基部略偏斜;聚伞花序腋生于当年生新枝上,径2~3cm,被短柔毛;花小,黄绿色,单性异株,花萼4齿;花瓣4瓣,近卵形,雄花雄蕊4枚;雌花子房2室,花柱粗短,柱头盘状,4裂。浆果球形至倒卵形,径约4mm,熟时红色,种子1粒。花期5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华寺、缙云寺等处林下。城口、奉节、南川、北碚,海拔270~13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块根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微苦、平。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白喉,小儿高热惊厥,肝炎,痢疾,咳喘,肾炎,月经不调,外用治毒蛇咬伤,扁桃体炎,淋巴结核,子宫颈炎,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25g,水煎服。外用适量,以酒或水磨搽患处。

【附方】①治百日咳:三叶崖爬藤(块根)3~6g,磨米泔水,用竹沥适量冲服。

②治急慢性肾炎:鲜(三叶崖爬藤)块根30g,与青壳鸭蛋同煮熟服。

(①②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③治扭挫伤:三叶青、酢浆草、香附子各等量,捣烂,加热外敷。(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孕妇忌服。

...

三叶崖爬藤

375.崖爬藤

【别名】爬山虎、五爪金龙、红五加、藤五甲、岩五加、走游草。

【拉丁学名】Tetrastigma obtectum(Wall. ex Laws.)Planch.

【分类地位】葡萄科,崖爬藤属。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0m,茎粗达3cm,小枝有棱,被柔毛,老枝褐色;卷须与叶对生,有分枝,顶端膨大成吸盘,常附着树干及他物上。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7~11cm,被柔毛;小叶5片,偶有3片的,无柄;小叶片棱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4cm,宽0.5~1.5cm,常带紫红色,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稀疏小锐锯齿,无毛,上面绿色,下面带粉白色或锈色。伞形花序长约2cm;花小,绿色,单性;花萼小;花瓣4;雄花雄蕊4,与花瓣对生;雌花子房宽圆锥形,无毛,柱头4裂。浆果球形或倒卵形,长约5mm,熟时黑紫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一带林中。城口、巫溪、巫山、奉节、武隆、南川、江津、渝北区、北碚,海拔27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辛、涩、温。祛风活络,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跌打损伤,风湿麻木,关节筋骨疼痛,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25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注】变种,毛叶崖爬藤(T.obtectumvar.pilosumGagnep),也可作崖爬藤供药用。缙云寺一带有分布。

...

崖爬藤

376.乌蔹莓

【别名】母猪藤、五叶藤、茏葛、笼草、五爪龙草。

【拉丁学名】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ep.

【分类地位】葡萄科,乌蔹莓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老茎紫绿色,有纵棱;幼枝绿色,有柔毛;卷须与叶对生,二叉分枝;乌足状复叶,具小叶5片,顶生小叶片椭圆形至狭卵形,长5~8cm,宽2.5~4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中脉具毛,侧生小叶较小;总叶柄长达4cm,顶生小叶具较长的小柄,侧生小叶每两片共有1小叶柄;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柄,直径6~15cm;花黄绿色,花萼杯状,边缘膜质;花瓣4,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盘肉质,浅杯状;子房埋于花盘中。果近球形,长约7mm,熟时黑色。花期3~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肖春三湾等处。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秀山、黔江、梁平、万州、涪陵、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250~1500m地带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季采。

【药性功能】苦、酸、寒。解毒消肿,活血散瘀,清热利尿,止血。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黄疸,白浊。外用治热毒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25~50g,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带状疱疹:乌蔹莓根,磨烧酒与雄黄,抹患处。(出自《福建药物志》)

②治痈肿、丹毒:乌蔹莓叶或根,研成极细末,加凡士林调成20%软膏,外敷患处。(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

乌蔹莓

377.爬山虎

【别名】爬壁虎、假葡萄藤、飞天蜈蚣、地锦、爬墙虎。

【拉丁学名】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Sieb. et Zucc.)Planch.

【分类地位】葡萄科,爬山虎属。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0m以上。枝条黄褐色至黑褐色;卷须短,多分枝,顶端膨大成吸盘。叶互生,叶片宽卵形,长10~20cm,宽8~17cm,通常3裂,基部心形,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叶缘有粗锯齿;幼苗和老枝常出现掌状3小叶或为3全裂。聚伞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顶端的两叶之间,长4~8cm;花5数;萼全缘;花瓣顶端反折;花盘不明显;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浆果球形,径6~8mm,熟时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城口、巫溪、奉节、彭水、石柱、万州、忠县、南川及重庆主城区,生于石壁上或栽培,海拔120~1600m。

【药用部分】藤茎及根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藤茎,冬季挖根。

【药性功能】甘、涩、温。祛风通络,活血解毒。

【主治病症】风湿关节痛,中风半身不遂,产后瘀血,偏正头痛,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肿毒,带状疱疹。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根皮捣烂调酒敷患处。

...

爬山虎

378.三裂叶蛇葡萄

【别名】绿葡萄、玉葡萄、金刚散、见肿消、红母猪藤、破石珠、野葡萄。

【拉丁学名】Ampelopsis delavayana Planch. ex Franch.

【分类地位】葡萄科,蛇葡萄属。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木质藤本。长10m以上。根粗壮,外皮褐色。枝红褐色,幼时被红褐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卷须与叶对生,二叉状分枝。叶互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叶片二型,多数为3全裂,中间小叶长椭圆形或宽卵形,长7~11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偏斜,呈斜卵形,长6~12cm,宽1.5~4.5cm;少数为单叶,具深浅不等的3裂。聚伞花序与叶对生,常二歧分枝;花小,绿色,花萼盘状,5浅裂,花瓣5,镊合状排列;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明显。浆果扁球形,熟时紫蓝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灯草坪、缙云寺等地。城口、石柱、忠县、巫山、奉节、酉阳、涪陵、武隆、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360~196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藤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平、辛。无毒。消炎镇痛,散瘀,止痛,止血,解毒,消肿,接骨。

【主治病症】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疝气偏坠,淋证,白浊。

【用量用法】25~50g,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捣粉撒布患处。

【附方】①治外伤出血:绿葡萄、梨头尖各等量,混合研粉撒敷患处。(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慢性骨髓炎、脓肿疔毒:野葡萄根500g(去粗皮和木心),研成细末,与鸡蛋清4个、麻油30g、95%乙醇或白酒25mL,调匀,外敷患处。(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

三裂叶蛇葡萄

379.粉叶爬山虎

【别名】五皮风、细母猪藤、粉叶地锦、俞藤。

【拉丁学名】Parthenocissus thomsonii(Laws.)Planch.

【分类地位】葡萄科,爬山虎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枝叶幼时常带紫色,卷须有分叉,末端有吸盘,掌状复叶,互生;叶柄长3~6cm;小叶5片,卵形至披针状卵形,叶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上面沿中脉有毛,下面有短柔毛或近无毛,两面常被白粉;中间小叶较大,长4~7cm,宽1.5~3cm,侧生小叶较小。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较叶柄稍短;花5数;花萼盘状,全缘,花瓣椭圆形;雄蕊与花瓣对生,花药黄色,花丝细弱;子房3室,花柱钻状,浆果扁球形,直径6~7mm,熟时黑色。花期5月,果期6~9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巫山、奉节、城口、彭水、石柱、忠县、涪陵、南川、江津、北碚有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藤茎或根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洗净晒干。

【药性功能】甘、辣、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病症】妇女白带,无名肿毒。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或浸酒服。

【附方】①治妇女白带:粉叶地锦根60~90g,水煎,冲白酒,早晚饭前各服1次。(出自《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②治无名肿毒:细母猪藤、大母猪藤根各等分,捣烂敷患处。(出自《贵州草药》)

...

粉叶爬山虎

(作者: 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