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五加科)

发布日期:2020-07-22 13:0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431.常春藤

【别名】三角枫、追风藤、尖叶薜荔、树上蜈蚣、钻大风、中华常春藤。

【拉丁学名】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Tobl.)Rehd.

【分类地位】五加科,常春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藤本,长可达20m。茎灰棕色或黑棕色,有附生根,嫩枝有锈色鳞片;叶互生,叶柄长2~9cm;叶片二型,不育枝上的叶片为三角状卵形或戟形,长5~12cm,宽3~10cm,全缘或三裂;花枝上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稀卵形或圆形,全缘。伞形花序单生或2~7顶生;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色,芳香;花萼裂片不明显,外面密生棕色鳞片;花瓣5,三角状卵形,外面有鳞片;雄蕊5,花药紫色,子房下位,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圆球形,浆果状,红色或黄色,直径约1cm,花柱宿存。花期9~11月,果期次年3~5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贺龙房子等地,常攀缘于林缘树上,或路旁岩壁或墙壁上。城口、巫山、巫溪、奉节、石柱、秀山、武隆、南川、江津、綦江、北碚等区县,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株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苦、平。祛风,利湿,活血,消肿,解毒。

【主治病症】风湿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急性结膜炎,肾炎水肿,闭经,肝炎,咽喉肿痛。外用治痈疖肿毒,荨麻疹,湿疹。

【用量用法】15~25g,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急性结膜炎:常春藤15~30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肤痒:三角枫全草500g,熬水沐浴,每3日1次,经常洗用。(出自《贵州民间药草》)

③治风火赤眼:中华常春藤30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脾虚便溏泄泻者慎服。

常春藤

432.穗序鹅掌柴

【别名】大加皮、牛嗓管、假通脱木、绒毛鸭脚木、大泡通。

【拉丁学名】Schefflera delavayi(Franch.)Harms ex Diels

【分类地位】五加科,鹅掌柴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乔木,高3~8m,枝密生黄棕色星状绒毛。髓大,薄片状,白色。掌状复叶,具小叶4~7片,叶柄长短差异较大,通常4~16cm,最长可达70cm;小叶片纸质至革质,椭圆状长椭圆形,卵状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20(35)cm,宽2~8cm,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或黄棕色星状绒毛,边全缘或疏生不规则齿牙或缺刻或羽状分裂;柄不等长,1~10cm。花序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密生绒毛;花白色;花萼疏生星状绒毛;花瓣5瓣;雄蕊5枚;子房4~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实球形,紫黑色,花柱宿存。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分布生境】产于狮子峰、香炉峰和杉木园等地,生阴湿的阔叶常绿林中,林缘及疏林地,万州、秀山、酉阳、武隆、南川、江津、万盛、綦江、北碚,海拔500~19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平、苦、涩。祛风活络,补肝肾,强筋骨,行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跌打损伤疼痛,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扭挫伤,骨折,肾虚腰痛,十二指肠溃疡。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捣烂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腰肌劳损、风湿关节痛:穗序鹅掌柴15~30g,水煎服或浸酒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皮炎、湿疹:牛嗓管15~30g,水煎服。(出自《云南中草药》)

穗序鹅掌柴

433.通脱木

【别名】通草、通花根、大通草、白通草、泡通、通花、寇脱。

【拉丁学名】Tetrapanax papyriferus(Hook.)K. Koch.

【分类地位】五加科,通脱木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3m。茎粗壮,树皮深棕色,略有皱裂,不分枝,无刺;茎髓大,实心,白色;幼枝密生星状绒毛,新枝淡黄棕色,有明显的叶痕和大的皮孔。叶大,集生茎顶,直径50~70cm,基部心形,掌状5~11裂,裂片深达中部,每个裂片又常有2~3个小裂片,全缘或有粗齿,上面无毛,下面有白色星状绒毛。叶柄粗壮,长30~50cm;托叶膜质,锥形,基部合生,有星状绒毛。伞形花序聚生成顶生的大型圆锥花序;花淡黄白色,花萼密生白色星状绒毛;花瓣4,稀5;雄蕊4~5枚;子房下位,花柱顶端反曲。果球形,熟时紫黑色,直径约4mm。花期10~12月,果期次年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等地,常生于向阳肥厚的土壤中。

【药用部分】茎髓和根入药。

【采集期】中秋后采茎,捅出髓心,10~11月挖根。

【药性功能】甘、淡、寒。清热利尿,通气下乳,通淋。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湿温病,热淋,乳汁不下,尿痛,尿急。

【用量用法】茎髓5~10g,根20~25g,水煎服。

【附方】①治膀胱积热尿闭:通草9g,车前草9g,龙胆草9g,瞿麦9g,水煎服。(出自《曲靖专区中草药》)

②治产后乳汁不通:通草9g,与猪蹄炖汤同服,或通草9g,王不留行4.5g,水煎服。体弱加炙黄芪12g,同煎服。(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附注】孕妇慎服。

通脱木

434.三叶五加

【别名】白簕、白刺藤、刺三加、三甲皮、三加。

【拉丁学名】Eleuthexococcus trifoliatus(L.)S. Y. Hu[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

【分类地位】五加科,五加属。

【形态特征】攀缘状灌木,高1~7m。老枝灰白色;新枝棕黄色,有白色皮孔。茎、枝、叶柄、叶脉常生有钩状刺。掌状复叶,互生;小叶3片,稀4或5片,中央一片最大,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稀倒卵形,长4~10cm,宽3~6.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有细锯齿或疏钝齿,两面均无毛。伞形花序3~10或更多聚生成顶生圆锥花序或复伞形花序;花黄绿色;萼边缘有5齿;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3,基部合生,中部以上分离。果扁球形,熟时黑色,直径约5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灯草坪等地,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灌丛中。城口、巫溪、巫山、奉节、石柱、黔江、秀山、忠县、武隆、南川、江津、合川、北碚,海拔25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或全草入药。

【采集期】根及全株四季可采,叶夏秋采。

【药性功能】苦、辛、涩、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活血舒筋。

【主治病症】风湿,劳伤,骨折,黄疸,肠炎,胃痛,痢疾,泄泻,石淋,带下,咳嗽胸痛。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研末调敷,捣敷或煎水洗。

【附注】孕妇慎服。

三叶五加

435.楤木

【别名】雀不站、刺老苞。

【拉丁学名】Aralia elata(Miq.)Seem.(A. chinensis L.)

【分类地位】五加科,楤木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棕色,疏生粗壮直刺,有细纵裂;小枝密生褐色茸毛,疏生细针状刺;二回至三回羽状复叶互生,长60~100cm;叶柄粗壮,长可达50cm;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叶轴无刺或有刺;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有黄色或灰色短柔毛,边缘有锯齿。多数伞形花序组成顶生的大型圆锥花序,长30~60cm,花序轴密生黄棕色或灰色短柔毛;花白色;萼边缘有5齿;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分离或基部合生。果球形,具5棱,直径约3mm,熟时黑色,花柱宿存。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至杉木园一带,生林缘、路边及灌丛中,海拔500~800m。城口,巫山、奉节、开州、万州、丰都、石柱、秀山、南川、万盛、綦江、璧山、大足、铜梁、潼南、合川、北碚、江津等地广布,海拔250~2700m。

【药用部分】根皮、茎皮入药。

【采集期】秋、冬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平。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肝炎,淋巴结肿大,肾炎水肿,糖尿病,白带,胃痛,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痢疾,感冒咳嗽。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

【附注】孕妇慎服。

楤木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