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萝藦科)

发布日期:2020-07-29 17:4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497.青蛇藤

【别名】鸡骨头、黑骨头、乌骚风、乌骨鸡、美叶杠柳。

【拉丁学名】Periploca calophylla(Wight)Falc.

【分类地位】萝藦科,杠柳属。

【形态特征】藤状灌木,高1~3m,全株无毛,具乳汁。老枝黑褐色密生灰白色皮孔,小枝灰色,纤细柔韧。叶对生;叶柄短,长1~2mm;叶片近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长3.5~6cm,宽0.7~1.5cm,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明显,侧脉在近叶缘处连成一条与叶缘平行的边脉,全缘,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2cm,着花达10朵;具2枚对生苞片;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枚腺体;花冠深紫色,辐状,直径约8mm,花冠裂片长圆形,内面被白色柔毛;副花冠环状,着生于花冠基部,5~10裂,其中5裂伸长呈丝状;雄蕊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离生,花药背部被长柔毛;子房由2个离生心皮组成,花柱短,柱头锥状,顶端2裂。蓇葖果双生,长达12cm。种子长圆形,暗褐色,顶端有1丛白色丝状毛。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产于泡沫沟山谷树林中。城口、巫山、巫溪、奉节、南川、江津、北碚,海拔580~2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茎入药。

【采集期】9~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苦、温。小毒。祛风散寒,活血散瘀,除湿,止痛。

【主治病症】风寒湿痹,肢体麻木,腰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

【用量用法】9~12g,水煎服,或泡酒服。

【附方】治风湿手脚麻木:乌骚风9g,红活麻15g,胭脂花根30g,炖肉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青蛇藤

498.隔山消

【别名】隔山撬、牛皮消、白何首乌、过山飘。

【拉丁学名】Cynanchum wilfordii(Maxim.)Hemsl.

【分类地位】萝藦科,鹅绒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1~3m,全株折断有乳汁。根粗壮,肉质,并形成纺锤形和圆柱形的块根,灰褐色;茎细长,淡绿色,被单列毛;叶对生,叶片薄纸质,卵圆形,长5~7cm,宽4~6cm,先端短渐尖,基部耳垂状心形,两面微被柔毛,全缘。近伞房状聚伞花序腋生,半球形,着花15~20朵;花序梗长约10cm,被单列毛;花萼5裂,内面有5枚小腺体;花冠淡黄色,辐状5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内面有长柔毛;副花冠裂片近四方形,比合蕊柱短;花药顶端有一膜体,花粉块每室1个。蓇葖果狭长披针形,长12cm,直径1cm。种子卵形,多数,顶端有长约2cm的白色绢质毛。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水文站岩边灌丛中或路旁。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南川、黔江、北碚,海拔2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健胃。

【主治病症】神经衰弱,阳痿,遗精,腰腿酸痛,食欲不振,泄泻,产后乳少,鱼口疮毒,须发早白。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

【附方】治脾胃虚弱、产后乳汁稀少:隔山撬15g,土党参15g,当归15g,无花果15g,生花生60g,猪蹄1只,炖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隔山消

499.刺瓜

【别名】小刺瓜、野苦瓜、乳蚕、乳汁藤。

【拉丁学名】Cynanchum corymbosum Wight

【分类地位】萝藦科,鹅绒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嫩茎被两列毛。块根粗壮。叶对生,薄纸质,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6.5~20cm,宽3.5~10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除脉上被毛外,无毛,侧脉每边5条。伞房状或总状聚伞花序,通常腋外生,有花约20朵;花萼被柔毛,5深裂;花冠绿白色,近辐状;副花冠大型,杯状或高钟状,顶端具10个齿,5个圆形齿与5个锐尖齿互生;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蓇葖果大,纺锤状,长9~12cm,中部直径2~3cm,顶端渐尖,中部膨胀,外果皮具弯刺;种子卵形,顶端具绢质长3cm的白色种毛。花期5~10月,果期8月至翌年3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公园门前左侧岩边灌丛中,涪陵、南川,北碚,海拔100~21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甘、淡、辛。益气,催乳,解毒。

【主治病症】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慢性胃炎,乳汁不足,睾丸炎,血尿,肺结核,肝炎,闭经。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刺瓜

500.马利筋

【别名】莲生桂子花、芳草花、草木棉、马口药、七姊妹、状元红。

【拉丁学名】Asclepias curassavica L.

【分类地位】萝藦科,马利筋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具乳汁。茎直立,单一或稍分枝,高40~100cm。单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每边8条;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10~20朵;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内面基部有5枚腺体;花冠轮状,5深裂,裂片矩圆形,紫红色,反折,副花冠黄色;雄蕊5个,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连合成管状包围花柱;子房上位,具2枚离生心皮,包藏于雄蕊管内,花柱2,联合成一盘状柱头。蓇葖果披针形,长6~8cm;种子卵圆形,顶端具白色绢质毛。花期几乎全年,果期8~12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花园及北温泉公园内有栽培,原产北美洲西印度群岛。重庆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寒。有毒。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消肿。

【主治病症】肺热咳嗽,咽喉肿痛,乳腺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创伤出血,骨折,湿疹,顽癣。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乳腺炎、疮疖:鲜马利筋叶及花,捣烂敷患处,同时用全草6~9g,水煎服。

②治湿疹及顽癣:用马利筋折断后流出的乳汁搽患处。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马利筋

501.华萝藦

【别名】奶浆藤、奶浆草、倒插花。

【拉丁学名】Metaplexis hemsleyana Oliv.

【分类地位】萝藦科,萝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5m,全株具乳汁,枝条具单列短柔毛。单叶对生,叶片膜质,卵状心形,长5~11cm,宽2.5~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或粉绿色,两面均无毛,全缘。叶柄长4.5~5cm,顶端有丛生小腺体。总状聚伞花序腋生,具花6~16朵;总花梗长4~6cm,花梗长约1cm;花蕾宽卵形,顶端钝或圆;花萼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白色,芳香,近辐状,两面均无毛;副花冠环状,5深裂,裂片兜状;花药近方形,顶端具圆形薄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心皮离生,柱头长尖,先端2裂。蓇葖果叉生,表面粗糙;种子长圆形,边缘膜质,顶端具白色绢质种毛,毛长达3cm。花期7~9月,果期9~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山沟谷林边或灌丛中。城口、巫山、巫溪、奉节、万县、黔江、南川、万盛、北碚,海拔250~13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8~11月采收。

【药性功能】平、微苦。补肾强壮,温肾益精。

【主治病症】肾亏遗精,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乳汁不足,宫冷不孕。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附方】治产后缺乳:奶浆藤30g(鲜品加倍),与猪蹄炖服,去药渣,汤肉同服。(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华萝摩

502.夜来香

【别名】夜来花、夜兰香。

【拉丁学名】Telosma cordata(Burm. f.)Merr.

【分类地位】萝藦科,夜来香属。

【形态特征】藤状灌木,高2~3m,小枝柔弱,有微柔毛,具乳汁。叶对生;叶柄长1.5~5cm,先端丛生3~5个小腺体;叶片薄纸质,椭圆形至矩圆状卵形,长4~9.5cm,宽3~8cm,先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全缘,边缘和脉上有毛。伞状聚伞花序腋生,着花多达30朵;芳香,尤以夜间更盛;花萼裂片5,卵状三角形,内面基部有5个小腺体;花冠黄绿色,高脚碟状,冠筒圆筒形,喉部有长柔毛,裂片5,长圆形,具缘毛;副花冠5裂,膜质,着生于合蕊冠上,花粉块每室1个,椭圆形,直立。蓇葖果披针形,长7.5cm,外果皮厚,无毛;种子宽卵形,长约8mm,顶端绢质种毛。花期5~9月,极少结果。

【分布生境】原产我国华南地区,重庆各地有引种栽培。

【药用部分】叶、花、果入药。

【采集期】叶全年可采,花、果分别于花期、果期采。

【药性功能】甘、淡、辛。清肝明目,去翳,拔毒生肌。

【主治病症】目赤肿痛,角膜炎,麻疹引起的结膜炎,翳膜遮睛,痈疮溃烂。

【用量用法】3~6g,水煎服。外用鲜叶开水烫后贴患处。

【附方】治脚臁外伤糜烂:用鲜叶捶猪肥肉敷患处。(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夜来香

503.蓝叶藤

【别名】肖牛耳菜、羊角豆、肖牛耳藤。

【拉丁学名】Marsdenia tinetoria R. Brown

【分类地位】萝藦科,牛奶菜属。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高2~5m。茎密生柔毛,具乳汁。单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5~12cm,宽2~5cm,顶端渐尖,基部近心形,鲜时或干后呈蓝色。聚伞圆锥花序近腋生;长2~5cm;花黄白色,干后呈蓝黑色;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有5个小腺体;花冠筒状钟形,5裂,喉部内面有刷毛;副花冠由5枚矩圆形裂片组成;花粉块每室1个,狭矩圆形,直立。蓇葖果圆筒状刺刀形,长达10cm,直径约1cm,被茸毛;种子长1cm,顶端有黄绢质种毛。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林下,常见。

【药用部分】果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平、微温。行气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心胃气痛。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

蓝叶藤

504.醉魂藤

【别名】野豇豆、老鸦花、羊角扭。

【拉丁学名】Heterostemma alatum Wight

【分类地位】萝藦科,醉魂藤属。

【形态特征】纤细木质藤本,长达4m,具乳汁。茎具纵棱,具两列毛,攀缘生长。叶对生,纸质;叶柄长2~5cm,先端具丛生小腺体;叶片宽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5~10cm,宽2.5~7.5c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幼时被毛,老渐脱落,基脉二出,全缘。伞形状聚伞花序腋生,有花10~15朵;花萼5深裂,花冠黄色,辐状。裂片5,未开放时彼此连合,开后镊合状排列;副花冠5裂,星芒状,从合蕊柱伸出,平展于花冠上,呈长舌形;花粉块近方形,直立。蓇葖果双生,条状披针形,长10~15cm。种子宽卵形,深褐色,顶端有白色绢质毛。花期4~9月,果期6月至翌年3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林中阴湿处。

【药用部分】根及全株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平、辛。除湿,解毒。

【主治病症】疟疾,风湿脚气,胎毒,疮疹。

【用量用法】根3~6g,水煎服。外用水煎洗或油煎涂患处。

【附方】①治胎毒:野豇豆根及花椒少许,用菜油煎后搽患处。

②治风湿脚气:野豇豆根1条,煎水服,或用全草煎水洗。

(①②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醉魂藤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