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茜草科)

发布日期:2020-07-29 17:48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505.毛鸡矢藤

【别名】毛鸡屎藤、臭皮藤、臭藤、哑巴藤、打屁藤。

【拉丁学名】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 var. tomentosa(Bl.)Hand-Mazz.

【分类地位】茜草科,鸡矢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3~5m,基部常木质化,多分枝,全株被灰色柔毛,揉碎后具恶臭。叶对生,叶柄长2~5cm;叶片卵形,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7cm,宽3~4.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被毛,全缘。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白紫色或白色,无梗,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筒状,长约1cm,外面灰白色,具细茸毛,内面紫色,5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2室,每室1胚珠,花柱2,丝状,基部愈合。核果球形,熟时黄色,径4~5mm,内含2核;核半球形,浅黑色。花期6~8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绍隆寺至杉木园等地。奉节、酉阳、黔江、丰都、万州、南川、北碚,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或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采全草,秋冬挖根。

【药性功能】甘、微苦、微酸、平。祛风利湿,消食化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病症】偏正头风,黄疸型肝炎,肠炎,痢疾,食积饱胀,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支气管炎,农药中毒。外用治皮炎湿疹,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毛鸡矢藤

506.四叶葎

【别名】四叶七、小锯锯藤、红蛇儿、四叶草、四棱香草、风车草。

【拉丁学名】Galium bungei Steud.

【分类地位】茜草科,拉拉藤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橙红色,细,须根状。茎细弱,近直立,四棱形,淡绿色,无毛,有细倒刺。叶四片轮生,无柄,卵状长椭圆形,长0.8~2cm,宽2~6mm,叶背主脉及边缘有刺毛,全缘。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黄绿色,有短梗;花萼4裂,萼筒与子房壁合生;花冠极短,4裂;雄蕊4枚;子房下位。果小,扁球形,有鳞片状短毛。花果期4~7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家坨河边。重庆各区县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月开花时采收。

【药性功能】甘、苦、平。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消食。

【主治病症】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痢疾,白带,咳血,痈肿疔毒,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25~5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患处。

【附方】①治痢疾:四叶葎15~30g。水煎服,红糖为引每日1剂。(出自《江西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四叶葎根30g,水煎,水酒兑服每日1剂。(出自《江西草药》)

四叶葎

507.纤花耳草

【别名】虾子草、鸡口舌、石枫药。

【拉丁学名】Hedyotis tenelliflora Blume

【分类地位】茜草科,耳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5~40cm。茎纤弱,披散,多分枝,基部圆柱形,上部四棱形,无毛。根浅黄色。叶对生,无柄;叶片薄革质,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4cm,宽1.5~2.5mm,干后黑褐色,仅具中脉;托叶顶端分裂成数条刚毛状刺。花4数,无梗,2~3朵簇生于叶腋,有小苞片;萼筒倒卵形,长约1mm,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1.8mm;花冠白色,漏斗状,长约3.5mm,裂片矩圆形,长约1.5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蒴果卵形,长约2.5mm,宿存萼片直立;种子小,有棱。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景家坪,生于耕地边。巫山、奉节、南川、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8~12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

【主治病症】肝热咳嗽,慢性肝炎,阑尾炎,痢疾,风火牙痛,小儿疝气,跌打损伤,蛇咬伤,癌症。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慢性肝炎:纤花耳草9~15g,水煎冲白糖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②治肺热咳嗽:纤花耳草全草30g,贝母9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纤花耳草

508.钩藤

【别名】双钩藤、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

【拉丁学名】Uncaria rhynchophylla(Miq.)Jacks.

【分类地位】茜草科,钩藤属。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藤本,长可达10m。枝条四棱形,褐色,光滑,叶腋有钩状体,钩尖向下,长1.2~2cm。叶对生,叶柄长1cm;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0cm,宽3~6.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叶干后变红褐色。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式排列的头状花序,直径2~2.5cm;总花梗纤细,长2~5cm,中部有数枚苞片,花5基数;花萼长约2mm,裂片长不及1mm;花冠管状长6~7mm,黄色,裂片近圆形,外被粉末状柔毛;雄蕊着生于花冠管上端,花丝极短;子房下位。蒴果倒圆锥形,长7~10mm,被疏柔毛。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乌龙沟沟边荒坡。奉节、彭水、万州、忠县、涪陵、江津、南川、北碚,海拔350~128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带钩的茎枝及根入药。

【采集期】8~9月采收。

【药性功能】①茎钩:甘、苦、微寒。清热,平肝,熄风,止痉。②根:甘、苦、平。祛风湿,通络。

【主治病症】①茎钩:小儿高热,惊厥,抽搐,小儿夜啼,风热头痛,头晕目眩,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②根: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①茎钩:6~15g,水煎服。②根: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高血压病:钩藤12g,桑叶、菊花、夏枯草各9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小儿夜啼:钩藤6g,蝉蜕7个,灯芯1札,水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③治面神经麻痹:钩藤60g,鲜何首乌125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钩藤

509.栀子

【别名】黄栀子、黄枝子、红枝子、黄果树、支子。

【拉丁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分类地位】茜草科,栀子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0.5~2m。茎多分枝,小枝绿色,粗壮,幼时被毛,后脱落,近无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5cm,宽2~7cm,先端渐尖,稍钝头,基部楔形,上面光亮,仅下面脉腋簇生短毛;叶柄短;托叶膜质,鞘状。花单生枝顶或叶腋大型,径约5cm,白色,芳香;花萼圆筒形,裂片5~7片,线状披针形;花冠高脚碟状,长3~4cm,裂片5~7片,多为6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雄蕊着生于花冠喉部,与花冠裂片同数,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1室,柱头棒状,伸出花冠管外。果长椭圆形,长2~4cm,有棱5~9条,熟时橙黄色。种子多数,嵌于肉质侧膜胎座上。花期5~7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常生于各地松林下,石华寺一带有栽培。奉节、黔江、石柱、武隆、万州、丰都、南川、江津、北碚,海拔500~1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实、根、叶、花入药。

【采集期】10月采果,6~7月采花,叶5~8月采,根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①果:苦、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②根:甘、苦、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③叶:苦、涩、寒。活血消肿,清热解毒。④花:苦、寒。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①果: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湿热黄疸,头痛,淋证,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②根:黄疸,痢疾,感冒高烧,吐血,衄血,淋证,水肿,乳痈,风火牙痛,疮痈肿毒,跌打损伤。③叶:主治跌打损伤,疔毒,痔疮,下疳。④花:主治肺热咳嗽,鼻衄。

【用量用法】①果:5~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②根:15~30g,水煎服。外用,捣敷。③叶:3~9g,水煎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④花:6~10g,水煎服。

栀子

510.六月雪

【别名】满天星、白马骨、天星木、鸡骨柴。

【拉丁学名】Serissa japonica(Thunb.)Thunb.

【分类地位】茜草科,六月雪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0.3~1m。多分枝,小枝灰白色或青灰色,嫩时有柔毛。叶对生,近无柄;托叶刚毛状,宿存;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2cm,宽0.3~0.7cm,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成柄,侧脉5~6对。花通常单生,有时数朵簇生,萼筒倒圆锥形,4~6裂,裂片三角形;花冠漏斗状,淡红白色,长1~1.3cm;雄蕊内藏;子房2室,每室胚珠1粒,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双核。花果期5~8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缙云寺等地普遍栽培,作盆景,重庆各区县有栽培或野生。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淡、微辛、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健脾止泻。

【主治病症】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牙痛,急性扁桃体炎,目赤,湿热黄疸,肠炎,痢疾,急慢性肝炎,小儿疳积,高血压头痛,风湿关节炎,白带,咳血,尿血,痈疽肿毒,跌打损伤,偏头痛。(茎烧灰点眼治目翳)

【用量用法】10~15g,鲜品30~60g,水煎服。

【附注】同属白马骨[Serissaserissoides(DC.)Druce]与本种不同在于分枝较少,叶狭卵形,长2.5~5cm,宽1~2cm,侧脉6~8对;托叶针刺状。花常数朵簇生,萼片针刺状,花冠白色,长约5mm。花果期8~10月。其药性功能与本种相同,可以通用。产于大湾、缙云寺附近毛竹林下。

六月雪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