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菊科 4)

发布日期:2020-08-11 11:4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641.婆婆针

【别名】鬼钗草、鬼黄花、鬼针草、鬼骨草、刺针草。

【拉丁学名】Bidens bipinnata L.

【分类地位】菊科,鬼针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中部叶和下部叶对生;柄长2~6cm,叶片长5~14cm,二回羽状深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锯齿,两面略有短毛;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有长梗;总苞杯状,基部有毛;总苞片条形或椭圆形,顶端尖或钝,被毛;舌状花黄色,通常1~3朵,不育;筒状花裂片5,发育,黄色。瘦果条形,略扁,有3~4条棱;顶端芒刺3~4条,有倒刺毛。花期8~9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及中坝等地,生于路边荒野及田间,重庆各区县,海拔15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8~9月盛花期采收。

【药性功能】苦、微寒。清热解毒,祛风活血。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泄泻,痢疾,黄疸,肠炎,阑尾炎,疔疮肿毒,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鲜品加倍)。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婆婆针

642.金盏银盘

【别名】千条针、金盘银盏、铁筅帚。

【拉丁学名】Bidens biternata(Lour.)Merr. Et Sherff

【分类地位】菊科,鬼针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略具四棱,无毛或有稀疏柔毛。叶对生,上部叶有时互生,一至二回羽状复叶,顶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7cm,宽1~2.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较规则锯齿,两面被疏柔毛;有叶柄。头状花序,直径5~8mm,具长梗,总苞基部有毛;总苞片2层,外层条形,革质,内层椭圆形;舌状花通常3~5朵,舌片白色或淡黄色,不育;筒状花黄色,发育。瘦果条形,黑色,顶端3~4条芒刺状冠毛,具倒刺毛。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斩龙垭、大沱口等地,生于路边及房屋前后荒地。云阳、万州、黔江、酉阳、石柱、涪陵、南川、北碚,海拔30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8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清热解毒,凉血。

【主治病症】感冒暑热,黄疸,泻痢,吐血,血崩,跌打损伤,痈肿,鹤膝风,疥疮,内外科炎症。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或浸酒饮。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黄疸:铁筅帚干者一两,白酒煎服,四、五剂即愈。

②治跌打损伤:铁筅帚三两,酒煎服。(①②方出自《中药大辞典》)

金盏银盘

643.牛膝菊

【别名】辣子草、珍珠草、铜锤草、向阳花。

【拉丁学名】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分类地位】菊科,牛膝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50cm。茎直立,纤细,有分枝,被毛和少量腺毛,花期毛脱落。叶对生;叶柄长3~15cm;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3~6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边缘有浅圆齿或全缘,叶脉基部3出,两面粗涩,稍被毛。头状花序小,直径3~4mm,有细长的梗;总苞半球形;苞片2层,宽卵形,绿色,膜质;舌状花4~5朵,雌性,舌片白色;管状花两性,黄色,顶端5齿裂,花托突起,有披针形托片。瘦果有棱,黑色,顶端具睫毛状鳞片。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何绍良湾、杉木园等地,生于路旁荒野及耕地边。开州、万州、酉阳、南川、万盛、北碚、合川、巴南、南岸,海拔500~1800m处有分布。原产南美洲。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淡、平。止血,消炎,清肝明目。

【主治病症】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外用治创伤出血。

【用量用法】30~60g,水煎服。外用干粉外敷。

牛膝菊

644.孔雀草

【别名】小万寿菊、红黄草。

【拉丁学名】Tagetes patula L.

【分类地位】菊科,万寿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80cm。茎直立,常自基部分枝,分枝稍开展,无毛。叶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羽状分裂,长2~9cm,宽1.5~3cm,裂片线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端有软芒,齿的基部有1腺体。头状花序单生,直径3~4cm;花序梗上端稍增粗;总苞长1.5cm,宽0.7cm,长椭圆形,有腺点;舌状花金黄色或橙色,有红色斑;舌片近圆形,先端微凹,雌性;管状花花冠黄色,两性,先端5裂,或转化为舌状而成重瓣型。瘦果条形,被疏柔毛,冠毛有2~3个呈短鳞片状,有1~2个呈长芒状。花果期6~9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重庆各区县常有栽培。原产墨西哥。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平。清热利湿,止咳,止痛。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风火眼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或研粉分数次用开水送服。外用适量,加重楼、银花共研末,陈醋调敷患处。

【附方】①治热咳:孔雀草花,熬水,兑入蜜糖和米汤泡沫服。

②治头昏晕:孔雀草花蒸鸡蛋吃,或蒸猪、牛、羊脑花吃。

(①②方出自《彝医植物志》)

孔雀草

645.万寿菊

【别名】臭菊花、臭芙蓉、金盏菊、蜂窝菊。

【拉丁学名】Tagetes erecta L.

【分类地位】菊科,万寿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粗壮,有分枝。叶对生;叶片羽状深裂,长5~10cm,宽4~8cm,裂片椭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尖齿,齿端有时具芒,沿叶缘及叶背散生腺点。头状花序单生,直径5~6cm,花序梗上端棍棒状膨大;总苞长1.8~2cm,宽1~1.5cm,杯状;舌状花黄色或橙黄色,舌片倒卵形,基部有长爪,雌性;管状花两性,聚药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下位。瘦果线形,冠毛有1~2条长芒和2~3片短而钝的鳞片。花果期6~9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各地有栽培。原产墨西哥。

【药用部分】花及全草药用。

【采集期】秋冬季采花及全草。

【药性功能】①花:苦、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②全草:甘、寒。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①花: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气管炎,眼结膜炎,咽炎,口腔炎,牙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痈疮肿毒。②全草:痈疮肿毒,无名肿毒。

【用量用法】①花:3~9g,水煎服。外用,煎水洗,研粉捣敷或鲜品捣敷。

②全草:5~9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万寿菊

646.蓍

【别名】蜈蚣蒿、蜈蚣草、一支蒿、飞天蜈蚣、千叶蓍、洋蓍草。

【拉丁学名】Achillea millefolium L.

【分类地位】菊科,蓍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状茎匍匐。茎直立,有细条纹,被白色长柔毛,中部以上叶腋常生短的不育枝,上部叶腋生出发育的花枝。叶互生,无柄;下部叶花期凋落,中部叶条状披针形,长6~10cm,宽7~15mm,羽状中深裂,基部裂片抱茎,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有不等大的锯齿或浅裂,齿端及浅裂顶端有骨质小尖。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复伞房状;总苞3层,边缘膜质;舌状花5朵,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色。瘦果宽卵圆形,深绿色,无冠毛。花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中间院子有栽培。南川、巴南、北碚等地园庭有栽培。新疆、内蒙、东北至欧洲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平。有小毒。解毒消肿,止血,止痛。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血瘀痛经,痈肿疮毒,痔疮出血。

【用量用法】6~10g,水煎服或浸酒饮。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千叶蓍15g,土当归9g,水煎服。并取千叶蓍适量煎水熏洗患部。

②治风湿疼痛:千叶蓍、骆驼蓬等分煎水熏患处。

③治痔疮出血、痛经、外伤出血:千叶蓍9g,紫参6g,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中药大辞典》)

647.菊花

【别名】菊、甘菊花、白菊花,药菊、杭菊。

【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 Kitam.[D. morifolium Tzvel.]

【分类地位】菊科,菊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多分枝,基部木质,被丁字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0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边缘羽状浅裂至半裂,裂片有粗锯齿,下面被白色毛。头状花序,大小不一,直径2.5~20cm,单个或数个集生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苞片条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紫色等;管状花黄色,瘦果常不发育。花期9~11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缙云山各地有栽培,重庆各区县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花序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甘、苦、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疏散风热。

【主治病症】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耳鸣,头眩,疔疮肿毒,肝阳上亢,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附方】①治感冒风热头痛:菊花、桑叶各12g,连翘、薄荷各6g,水煎服。

②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菊花、银花各24~30g,头晕明显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脂高者加山楂12~24g。上药为1日量,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服2周后可将菊花、银花各减至12g。上药混匀,分4次一日服下,每次用沸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每分药冲泡2次。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菊花

648.野菊

【别名】山菊花、野菊花、黄菊花、千层菊

【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indicum(L.)Des Moul.

【分类地位】菊科,菊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茎粗壮,有分枝;茎基部匍匐斜展,上部直立,多分枝,有条棱,幼时被柔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2~6cm,宽1~3cm,羽状浅裂或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侧裂常2对,边缘具尖锐锯齿,两面均有细柔毛,茎上部叶渐变小。头状花序直径1.5~2.5cm,多数在枝顶排成疏散的伞房圆锥状或不规则的伞房状;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长约1.5mm,具5条纵肋,无冠毛。花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生山坡草丛、林缘、灌丛、路边及耕地边。重庆各区县,海拔150~21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月全年可采收。

【药性功能】微辛、苦、凉。清热解毒,平肝,降血压。

【主治病症】风热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血压病,肝炎,痢疾,痈疖疔疮,丹毒,湿疹,皮炎,风火眼赤,毒蛇咬伤,乳腺炎,肺结核。

【用量用法】花9~15g,全草15~30g,水煎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疔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出自《岭南草药志》)

②治急性乳腺炎:野菊花15g,蒲公英30g,煎服;另用鲜野花捣烂敷患处,干则更换。(出自《安徽中草药》)

③治感冒: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各9~15g,水煎服。

④治高血压病:野菊花9~15g,水煎代茶饮。(③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脾胃虚寒者慎服。

野菊

649.石胡荽

【别名】鹅不食草、地胡椒、球子草。

【拉丁学名】Centipedaminima(L.)A. Br. et Aschers.

【分类地位】菊科,石胡荽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匍匐状草本,高5~20cm,有辛辣味。茎铺散,多分枝,着地后节上易生根,无毛或略有细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倒披针形或卵状倒披针形,长7~18mm,宽3~5mm,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头状花序扁球形,小,直径约3mm;单生于叶腋;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边缘膜质;花杂性,淡黄色或黄绿色,全部筒状。瘦果椭圆形,长约1mm,具4棱,边缘有长毛,无冠毛。花果期4~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黛湖、接官亭等地,生于路边、荒野及耕地边、阴湿处。重庆各区县,海拔200~1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9~11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温。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伤风感冒,急、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风湿痹痛,蛔虫性肠梗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塞鼻或敷患处。

【附方】①治感冒:石胡荽鲜全草3~9g,煎汁滴鼻。

②治小儿不完全性蛔虫性肠梗阻:石胡荽鲜全草30g,雄黄12g,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次0.3~0.5g,早晚各服1次。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支气管哮喘:石胡荽、瓜萎、莱菔子各9g,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④治疟疾:鹅不食草6g,水煎去渣加醪糟,发作前1~2小时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

石胡荽

650.黄花蒿

【别名】苦蒿、青蒿、臭蒿、细叶蒿、香蒿。

【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

【分类地位】菊科,蒿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40~150cm,具刺激性臭味。茎直立,具纵棱,多分枝,无毛。基生叶平铺地面,开花时凋谢;茎生叶互生,通常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短细,宽0.5~1mm,顶端尖,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老时变黄褐色,两面均具细小粉末状腺点或细毛,叶轴两侧具狭翅;茎上部叶向上逐渐细小呈条形,常一次羽状细裂。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淡黄色,直径约1.5mm,有短梗,常排列成带叶的圆锥状花丛;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无毛,外层狭小,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边缘宽膜质,全部花结实。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生于山坡、荒地、路旁及耕地边。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花蕾期采收。

【药性功能】微辛、苦、寒。清热凉血,解暑,利湿,截疟,退虚热。

【主治病症】风热感冒,中暑腹痛,疟疾,肺结核潮热,黄疸,湿疹,无名肿毒。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

【附方】①治中暑:用青蒿嫩叶捣烂,手捻成丸,黄豆大。新汲水吞服数丸,立愈。

②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g,甘草3g,水煎服。

③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

④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

(①~④方出自《中药大辞典》)

黄花蒿

651.艾蒿

【别名】艾、陈艾。

【拉丁学名】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分类地位】菊科,蒿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被白色绵毛,中部以上或仅上部有开展及斜升的花序枝。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长6~9cm,宽4~8cm,基部急狭,或渐狭成柄或稍长的柄,或稍扩大而成托叶状;叶片羽状深裂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中裂片又常三裂,裂片边缘有齿,上面被蛛丝状毛,有白色密或疏腺点,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上部叶渐小,三裂或全缘,无梗。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长3mm,直径2~3mm,花后下倾;总苞卵形;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背面被绵毛,花带红色,多数,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椭圆形,常几达1mm,无毛。花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生于路边荒地、山坡草丛、耕地边及林缘。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药用。

【采集期】6~9月花期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温。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祛痰止咳,安胎,止痛。

【主治病症】月经过多,痛经,月经不调,心腹冷痛,胎动不安。外用治湿疹,皮肤瘙痒。

【用量用法】3~10g,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熏洗。

【附方】①治痛经、闭经:艾叶6g,香附、丹参各9g,水煎服。

②治胎动不安:艾叶60g,紫苏9g,水煎服。

③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艾叶炒炭研粉,每服6g,米汤调服,每天2次。

④治关节痹痛或外伤:艾叶浸泡酒中5~6天后,擦洗患处。

⑤治荨麻疹、湿疹、疥癣:艾叶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①~⑤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艾蒿

652.魁蒿

【别名】黄花艾、五月艾。

【拉丁学名】Artemisia princeps Pamp.

【分类地位】菊科,蒿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直立,被蛛丝状毛,中部以上多分枝。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长6~10cm,宽4~8cm,羽状深裂,侧裂片常2对,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密茸毛;上部叶小,有3裂片或不裂,基部常有抱茎的假托叶。头状花序极多数,常下倾,在茎及枝端密集成复总状,有披针形或条形的苞叶;总苞卵形,长2.5~3.5mm,宽2~2.5mm,被蛛丝状薄毛;总苞片3~4层,矩圆形,外层背面绿色,边缘膜质,内层边缘宽膜质;花黄色,内层两性,外层雌性。瘦果长约1mm,光滑无毛。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生于山坡草地、田间、路旁、林缘及灌丛中。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收。

【药性功能】与艾蒿同等使用。

【主治病症】与艾蒿同等使用。

魁蒿

653.猪毛蒿

【别名】滨蒿、北茵陈、土茵陈。

【拉丁学名】Atr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分类地位】菊科,蒿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植株有浓烈香气。纺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茎直立,常单一,基部木质化,表面紫色或黄绿色,有纵条纹,上部有多数开展或斜升的分枝,有时具叶较大而密集的不育枝。基部叶密集,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卵形,一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细,狭线形,细线形或毛发状。头状花序极多数,有梗或无,直径1~1.5mm,在分枝上排成复总状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近球形;总苞片2~3层,卵形,边缘宽膜质,背面绿色;外层雌花5~7朵,能育,内部两性花4~10朵,子房退化,不育。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洛阳桥一带,生于沟边、桥旁阴湿处。林缘及疏林下。

【药用部分】地上茎药用。

【采集期】3~4月份采收嫩梢。

【药性功能】苦、辛、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主治病症】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湿疮,瘙痒。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猪毛蒿

654.牡蒿

【别名】齐头蒿、野塘蒿、土柴胡、蔚(《诗经》)。

【拉丁学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分类地位】菊科,蒿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40cm。根状茎粗壮;茎直立,常丛生,微被蛛丝状毛或近无毛,下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稍具纵棱。叶匙形,上面无毛,背面疏生柔毛,不裂或3裂,顶端钝平,篦齿状;无叶柄;基生叶无托叶,茎生叶有1~2个假托叶;花序下的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卵圆形,径约1.5mm,具短梗,集成顶生圆锥状花丛;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总苞片较小;花全部管状,花白色,外围雌花8~11朵,可结实,中央两性花5~6朵,不结实。瘦果椭圆形,无冠毛。花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中咀等地,生于路旁、耕地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微甘、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退虚热。

【主治病症】暑热感冒,扁桃体炎,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便血,衄血,子宫出血,黄疸型肝炎。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疖肿毒。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附方】①治扁桃体炎:鲜全草30~60g,切碎,水煎服。

②治肺结核潮热、低热不退:牡蒿、枸杞根各15g,水煎服。

③治疟疾:鲜全草30g,水煎服。

④治疥疮、湿疹:鲜全草适量,煎水洗患处。

(①~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黄疸型肝炎:牡蒿25~30g,煎水服。(出自《彝药志》)

牡蒿

655.千里光

【别名】九里明、千里明、黄花草。

【拉丁学名】Senecio scandens Buch-Ham. ex D. Don

【分类地位】菊科,千里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长2~5m。茎曲折稍呈“之”字形,攀缘上升,上部多分枝,初被毛,后脱落。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3~9cm,宽1.5~5cm,先端渐尖,基部戟形至截形,边缘有不规则齿,或有时下部有1~2对裂片,稀近全缘,两面被毛或上面无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疏松开展的伞房状花序;总苞杯状,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舌状花黄色,8~12朵,长约10mm,顶端3齿裂;筒状花多数。瘦果圆筒形,长约3mm,被短毛;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果期8月至翌年4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缙云寺、狮子峰、北温泉等地,生于路边荒野、林缘及疏林地向阳处。重庆大部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9~10月采割全草。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眼结膜炎,痢疾,肠炎,阑尾炎,急性淋巴管炎,丹毒,疖肿,湿疹,过敏性皮炎,痔疮,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尿路感染。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鲜品加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各种炎症性疾病:千里光15~30g,水煎服。

②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千里光15~3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毒蛇咬伤:千里光鲜全草60g,雄黄3g,共捣烂敷患处,另取鲜全草适量,水煎洗伤口处;鲜根60g,水煎代茶饮。(出自《常用中草药选编》)

千里光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