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菊科 5)

发布日期:2020-08-12 17:0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红风菜

659.菊三七

【别名】菊叶三七、土三七、紫背三七、血当归、破血丹。

【拉丁学名】Gynura japonica(Thunb.)Juel[G. gegetum Merr.]

【分类地位】菊科,菊三七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肉质肥大,土褐色,具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绿色略带紫色,上部分枝。基生叶簇生,匙形,边缘有锯齿或作羽状分裂,花时凋落;茎下部及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宽披针形至窄卵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齿,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有2枚羽状裂的假托叶;茎上部叶渐小,羽状分裂,渐变成苞叶。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总苞狭钟状或钟状;总苞片2层,外层丝状;花全为两性,筒状,橙黄色至红色,花冠明显伸出总苞。瘦果圆柱形,淡褐色,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白云寺、杉木园等地栽培。万州、忠县、丰都、南川、石柱、黔江、北碚等区县有栽培或野生。

【药用部分】根或全草入药。

【采集期】7~8月份,生长旺盛时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温。破血散瘀,解毒消肿,止血,止痛。

【主治病症】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瘀血腹痛,大骨节病。外用治跌打损伤,痈疖疮疡,蛇咬伤,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根3~15g,全草或叶10~30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大骨节病:鲜菊叶三七6~12g,水煎服。每30日为一疗程,服一个疗程后,隔7日再服一个疗程。也可用10%酊剂,每服20~30mL,每日3次。

②治外伤出血:鲜菊叶三七晒干,研细粉,外敷伤口。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菊三七

660.一点红

【别名】叶下红、红背叶、羊蹄草。

【拉丁学名】Emiliasonchifolia(L.)DC.

【分类地位】菊科,一点红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直立,无毛或被疏毛,紫红色或绿色,有时有分枝,枝条柔弱,粉绿。叶互生;无柄;叶片稍肉质,生于茎下部的叶卵形,长5~10cm,宽4~5cm,琴状分裂,边缘具钝齿,茎上部叶小,通常全缘或有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紫红色,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直径1~1.3cm,具长梗,通常由2~5个头状花序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枝常二歧分枝;花全为两性,筒状,总苞圆柱状,苞片1层;花紫红色。疲果长约2.4mm,细圆柱形,具5棱;冠毛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何绍良湾、堆石头等地,生于山坡、路旁、耕地及竹林边。重庆各区县有分布,海拔250~2000m。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11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凉血,利水。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淋巴结炎,中耳炎,肺炎,乳腺炎,菌痢,尿路感染,盆腔炎,睾丸炎,疖肿疮疡,皮肤湿疹,跌打扭伤,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慢性胃肠炎:鲜一点红60g,桂皮6g,水煎,每日1剂。(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扁桃体炎、咽喉炎:一点红鲜全草30g,捣烂取汁含咽,另取鲜全草30g,水煎服。

③治淋巴结炎:一点红鲜全草、鲜蛇莓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④治中耳炎:一点红鲜全草洗净,捣烂取汁,滴耳,每天2~3次,每次2~3滴。

⑤治疮疖痈肿、外伤感染、毒蛇咬伤:鲜一点红全草60~120g水煎服,并用鲜全草捣烂外敷。

(②~⑤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一点红

661.金盏菊

【别名】金盏花、水涨花、山金菊。

【拉丁学名】Calendula officinalis L.

【分类地位】菊科,金盏花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株稍被柔毛及腺毛。茎直立,有纵棱,上部有分枝。叶互生,质稍厚,下部叶匙形,全缘,上部叶长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1~2cm,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锯齿,无柄,基部稍抱茎。头状花序单生枝顶,直径3~5cm,花淡黄色至橙黄色,外围舌状花1~2层,雌性能结实;中央管状花两性,不结实。瘦果向内钩曲,两侧有狭翅,背部具不规则横折皱,无冠毛。花果期3~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重庆各区县有栽培。原产南欧及西亚北部。

【药用部分】根、花入药。

【采集期】5~8月采收。

【药性功能】淡、平。①根:活血散瘀,行气止痛。②花:凉血,止血,祛风解痉,平肝清心。

【主治病症】①根:疝气,胃寒疼痛。②花:小儿惊风,失眠,心悸,神经衰弱,虚劳咳嗽,肠风便血。

【用量用法】①根:30~60g;②花:5~10朵,水煎服。

【附方】①治疝气:根30~60g,酒水煎服。

②治胃寒疼痛:鲜根30~60g,水煎或酒水煎服。

③治肠风便血:鲜花10朵,冰糖少许,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金盏菊

662.白术

【别名】山蓟、天蓟、山芥。

【拉丁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分类地位】菊科,苍术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状茎肥厚,块状,有不规则分歧,外皮灰黄色。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分枝。叶互生;茎下部叶有长柄,通常叶片有3深裂,少数为5深裂,顶端裂片最大,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有刺状齿;茎上部叶柄渐短,叶片不分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齿。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长约2.5cm,宽约3.5cm,基部苞片叶状,长3~5cm,羽状裂片刺状;总苞片5~8层,膜质,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形,先端钝,最内层多裂;花多数,全为管状花,花冠紫红色,长约1.5cm;雄蕊5;花柱细长。瘦果密生柔毛;冠毛羽状,基部连合。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有栽培。巫溪、巫山、万州、秀山、南川、北碚,野生或栽培,海拔1000~1800m。

【药用部分】根状茎药用。

【采集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

【药性功能】甘、苦、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痰饮水肿,妊娠脚肿,胎动不安。

【用量用法】5~18g,水煎服。

【附方】①治胎动不安:白术、当归、黄芩、白芍各9g,水煎服。

②治白带:白术、淮山药各18g,黄柏6g,泽泻12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白术

663.牛蒡

【别名】恶实、大力子、鼠粘子。

【拉丁学名】Arctium lappa L.

【分类地位】菊科,牛蒡属。

【形态特征】二年生草本,高1~2m。主根肉质,圆锥形,长30~60cm。茎直立,粗壮,上部多分枝,带紫色,有微毛。基生叶丛生,茎生叶互生,有长柄,向上叶柄渐短;叶片心状卵形至宽卵形,长40~50cm,宽30~40cm,先端圆钝,基部心形,截形或近圆形,边缘波状,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头状花序丛生或排成伞房状,直径3~4cm,有梗;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长1~2cm,顶端钩状内弯;花全部筒状,淡紫色,顶端5齿裂。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mm,宽约3mm,灰黑色;冠毛刚毛状,淡黄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学堂堡等地有栽培。万州、开州、酉阳、黔江、南川、北碚等地有栽培或野生。海拔5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果实和根入药。

【采集期】果实7~8月采;10月挖根。

【药性功能】①果实:辛、苦、寒。疏风散热,宣肺透疹,散结解毒。②根:苦、辛、寒。清热解毒,疏风利咽。

【主治病症】①果实(牛蒡子):风热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痈疖疮疡。②根: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疮疖肿毒,脚癣,湿疹。

【用量用法】①果实(牛蒡子):4.5~9g;②根:9~15g,水煎服。

【附方】①治咽喉肿痛:牛蒡子9g,板蓝根15g,桔梗6g,薄荷、甘草各3g,水煎服。

②治麻疹不透:牛蒡子、葛根各6g,蝉蜕、薄荷、土荆芥各3g,水煎服。

③治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脓):牛蒡子鲜叶30g(或干叶9g),水煎服或代茶饮。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牛蒡

664.刺儿菜

【别名】小蓟、刺菜、曲曲菜、野红花、小恶鸡婆。

【拉丁学名】Cirsium setosum(Willd)MB.

【分类地位】菊科,蓟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60cm。根状茎细长,先直伸后匍匐,白色,肉质。茎直立,微紫色,有纵槽,被白色蛛丝状柔毛,基部生长多数须根。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1cm,宽1~3cm,边缘有粗齿,齿端有刺,两面被疏或密的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雌雄异株,雌花序较雄花序大;总苞多层,被白色蛛丝状毛,苞片顶端具刺;花序托平坦,有刺毛;花冠紫红色。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毛状。花果期5~8月。

【分布生境】产于金刚碑等地,生于山坡、荒地、田间、路旁。重庆各区县,海拔170~265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带花的全草入药。

【采集期】5~6月花盛开时采割。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凉血,止血,行瘀,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衄血,尿血,传染性肝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肾炎,咳血,痈疽肿毒。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或鲜全草捣烂取汁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鲜小蓟根状茎60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尿血:鲜草嫩头适量,炒熟当菜吃;或小蓟、白茅根、活血丹、萹蓄各15g,水煎服。

③治吐血、咯血、衄血:小蓟、生地、藕节各15g,水煎服。

④治肝炎、肾炎:小蓟30g,水煎服;或鲜全草捣烂取汁服。

(②~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刺儿菜

665.蓟

【别名】大蓟、大刺儿菜、大恶鸡婆、山萝卜、刺蓟。

【拉丁学名】Cirsium japonicum DC.

【分类地位】菊科,蓟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多数,簇生,肉质,圆锥形,粗可达7mm。茎直立,有纵条纹,被蛛丝状毛,上部有分枝。基生叶莲座状,具柄,开花时不凋落;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上面被疏长毛,背脉上具长毛。边缘羽状深裂,裂片边缘牙齿状,齿尖有不等长针刺;茎中部叶无柄,基部耳状抱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生茎,枝端,排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被蛛丝状毛;总苞片多层,线状披针形,外层较短小,顶端有刺,内层较长,无刺;花紫色或紫红色,花冠纤细。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稍扁;冠毛羽状,暗灰色。花果期5~8月。

【分布生境】产于风箱沟、杉木园等地,生于田边及路旁荒地。南川、黔江、北碚等区县有分布,海拔200~2100m。

【药用部分】全草及根入药。

【采集期】6~9月采割地上部分,9~10月挖根。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肝炎,肾炎,乳腺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鲜全草捣烂绞汁服。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上消化道出血:大蓟根15~30g,研细粉,白糖30g,香料适量拌匀,每服3g,吞服,每日3次。

②治肝炎、胆囊炎:大蓟根15~30g,红枣60g,水煎服。

③治乳腺炎、烫伤:鲜根适量,捣烂取汁,外敷患处。

④治肾炎:大蓟根、白茅根、益母草各30g,水煎服。

(①~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漆疮:大蓟鲜根一握,洗净,加桐油捣烂,用麻布包,炖热,绞汁,涂抹,每日3~4次。(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666.水飞蓟

【别名】奶蓟、老鼠簕、水飞雉。

【拉丁学名】Silybum marianum(L.)Gaertn.

【分类地位】菊科,水飞蓟属。

【形态特征】一、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多分枝,有条棱。基生叶常呈莲座状,有叶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5~40cm,宽6~14cm,羽状浅裂或深裂,边缘有尖刺齿,上面亮绿色,有白色斑纹,背面疏生短柔毛;茎生叶渐变小,披针形,基部抱茎。头状花序生茎端,总苞近球形,总苞片顶端具长刺;花两性,全为管状花。花冠淡紫红色或白色。瘦果黑褐色,冠毛白色。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缙云寺有栽培。重庆有些公园有栽培。原产南欧及非洲北部。

【药用部分】瘦果入药。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凉。清热解毒,保肝,利胆,保脑,抗X射线。

【主治病症】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中毒性肝损伤,胆石症,胆管炎及肝胆管周围炎症均有良好疗效。

【用量用法】6~15g,煎汤内服或制成冲剂、胶囊丸剂。

水飞蓟

667.杏香兔儿风

【别名】杏香兔耳风、一支香、兔耳风。

【拉丁学名】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分类地位】菊科,兔儿风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具匍匐状根状茎,较短,根状茎上着生多数细长须根;茎直立,紫红色,不分枝,被棕色长毛。叶基生,莲座状,通常5~6片;叶柄长3~10cm,被棕色绒毛;叶片卵状长椭圆形,长4~11cm,宽2~5cm,先端圆钝,基部心形,边缘全缘或呈波状,有时疏生刺状齿,上面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紫色,被长棕色毛。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或近于无梗,排成总状花序;总苞筒状,苞片多层;花白色,全为管状花,花冠5裂,略有杏仁香味。瘦果倒披针状长圆形,扁平,栗褐色,有纵条纹及细毛;冠毛羽毛状,棕黄色。花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黛湖、斩龙垭、接官亭等地,生于山坡、林下、沟边草丛阴湿处。南川、石柱、北碚等区县有分布,海拔30~850m。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5~8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止咳清肺。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感染,肺脓肿,肺结核咯血,黄疸,小儿疳积,骨髓炎,乳腺炎,淋巴结核。外用治中耳炎,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肺痈:鲜全草90~120g,水煎,冲白糖,早晚各服1次。忌食酸辣和酒。

②治乳腺炎:鲜全草30g,水煎冲黄酒服,渣捣烂敷患处。

③治急性骨髓炎:杏香兔耳风60g,朱砂根、雪见草各30g,水煎服。慢性者加黄堇、筋骨草、蒲公英各30g,同煎服。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咳嗽吐血:杏香兔耳风,煮猪肺食。(出自《湖南药物志》)

杏香兔儿风

668.毛连菜

【别名】毛柴胡、毛牛耳大黄。

【拉丁学名】Picris hieracioides L. ssp. japonica Krylv.

【分类地位】菊科,毛连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茎直立,有纵沟纹,基部有时稍紫红色,上部伞房状或伞房圆锥状分枝,茎枝被黑或黑绿色钩状硬毛。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倒披针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2~20cm,宽1~3cm。先端急尖、渐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有翼的柄;边缘有细尖齿、钝齿或波状齿,两面被分叉的钩状硬毛;中部叶披针形,无柄;上部叶渐小,线状披针形,两面均被分叉的钩状硬毛。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钟形,总苞片3层,黑绿色,被黑色硬毛;舌状小花,黄色。瘦果棕褐色,具棱;冠毛污白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一带,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城口、南川、万盛,北碚等地,海拔65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季花开时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泻火解毒,理肺止咳,化痰平喘,祛瘀止痛。

【主治病症】风热感冒,咳嗽痰多,胸肋满闷,高热不退,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毛连菜

669.苣荬菜

【别名】牛舌头、苦菜、取麻菜。

【拉丁学名】Sonchus arvensis L.

【分类地位】菊科,苦苣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具乳汁。茎直立,无毛或花枝密被腺毛。叶互生,下部叶叶柄具狭翅,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26cm,宽2~4cm;中部叶无柄,基部圆耳状抱茎,边缘有不规则的波状齿或分裂;上部叶小,线形。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密被腺毛;全部为舌状花,花冠黄色。瘦果侧扁,有棱,顶端有多层白色冠毛。花果期3~9月。

【分布生境】产于水马门等低山处,生于山坡、路旁、田野及房舍前后荒地。开州、万州、武隆、南川、北碚等地,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主治病症】急性咽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吐血,尿血,痔疮肿痛。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

苣荬菜

670.苦苣菜

【别名】空筒菜、花古猫、苦马菜、滇苦菜、苦菜。

【拉丁学名】Sonchus oleraceus L.

【分类地位】菊科,苦苣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乳汁。根纺锤形,垂直生长;茎单一,直立,不分枝或上部有花序分枝,具纵棱,无毛或分枝被黑褐色腺毛;叶互生,无毛,长15~20cm,宽3~6cm,羽状深裂,或羽状半裂,边缘有不规则刺状齿;下部叶柄有翅,基部扩大呈耳状抱茎;中部叶无柄,基部为扩大的尖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数枚排列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2~3层;花全部舌状,小,两性,黄色,结实。瘦果长椭圆状倒卵形,扁,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花果期3~6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鞍岭、纸厂湾等地,生于山坡、田野及路边荒地。城口、开州、云阳、万州、忠县、南川、万盛、北碚、璧山等地,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开花前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滴耳。

苦苣菜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