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菊科 6)

发布日期:2020-08-13 18:2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671.黄鹌菜

【别名】黄瓜菜、黄花菜、野青菜。

【拉丁学名】Youngia japonica(L.)DC.

【分类地位】菊科,黄鹌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100cm,全株具乳汁。须根肥嫩,白色。茎直立,由基部抽出数枝,下部有稀疏柔毛,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倒披针形。琴状或羽状半裂,顶裂片较侧裂片稍大,侧裂片向下渐小,茎生叶互生,通常1~2片,稀3~5片,叶质薄,无毛或有稀疏细软毛。头状花序具10~20朵舌状小花,花序梗细,排列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长4~7mm,无毛。舌状花黄色,花冠顶端5齿。瘦果棕红色,长约2mm,稍扁,具纵棱,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各地,生于山坡、路旁、林缘及耕地边。南川、北碚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或根入药。

【采集期】5~6月采收全草,秋季采根。

【药性功能】甘、微苦、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咽炎,乳腺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痢疾,急性肾炎,血尿,白带,淋浊,眼结膜炎,疮疖肿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9~15g(鲜品30~6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附方】①治咽喉炎:鲜黄鹌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食油腻食物)。

②治乳腺炎:鲜黄鹌菜30~60g,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③治急性肾炎:鲜黄鹌菜2~3株,烤干研末,加鸡蛋炒食。(出自《福建药物志》)

黄鹌菜

672.稻槎菜

【别名】小燕窝草、鹅里腌、回芹。

【拉丁学名】Lapsana apogonoides Maxim.

【分类地位】菊科,稻槎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细弱草本,高5~25cm。基生叶丛生,有柄;叶片长4~18cm,宽1~3cm,羽状分裂,顶生裂片较大,近卵圆形,顶端圆钝或短尖,两侧裂片3~4对,向基部渐小,椭圆形,两面无毛。头状花序小,排成稀疏的伞房状圆锥花序,有纤细的梗;总苞片2层,外层小,长约1mm,内层总苞片5~6枚,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5mm,全部苞片无毛;小花全部舌状,两性,结实,花冠黄色。瘦果椭圆状披针形,扁,长3~4mm,上部收缩,顶端有细刺突或两侧各有1枚下垂的钩刺;无冠毛。花果期3~6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等地,生于田间及沟边草丛中。南川、长寿、北碚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春、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苦、平。清热解毒,消痈,透疹。

【主治病症】喉炎,痢疾,乳痈,麻疹透发不畅。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捣汁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喉炎:全草60g,捣烂绞汁冲蜂蜜服,每天3~4次。

②治痢疾:鲜全草捣烂,酌加米泔水,布包绞汁1杯,煮沸,冲蜂蜜服。

③治乳痈初起:全草30g,鸭蛋1只,加水煮熟,食蛋服汁;另取鲜全草适量,加米饭捣烂外敷。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小儿麻疹:全草6~9g,水煎代茶,能促使早透,防止并发症。(出自《食物中药与便方》)

稻槎菜

673.台湾莴苣

【别名】小山萝卜、苦丁、双股金钗、台湾翅果菊、丁萝卜。

【拉丁学名】Pterocypsela formosana(Maxim.)Shih[Lactuca formosana Maxim.]

【分类地位】菊科,翅果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有白色乳汁。主根数个,萝卜状。茎单生,直立,上部分枝,叶互生;通常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4cm,羽状分裂,先端裂片较大,两侧裂片略下倾,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呈耳状抱茎,裂片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主脉上具长毛。头状花序多数,在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总苞果期卵球形,长1.5cm,宽8mm,总苞片4~5层,舌状小花约21朵,黄色。瘦果椭圆形,长4mm,宽2mm,扁平,棕黑色,边缘有宽翅,先端具喙;冠毛白色。花果期4~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大沱口、北温泉、景家坪等地,生于山坡草地及路边荒地,开州、万州、酉阳、黔江、彭水、武隆、南川、涪陵、北碚,海拔14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或全草药用。

【采集期】5~6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祛风活血。

【主治病症】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慢性阑尾炎,瘀血腹痛,扁桃体炎,白带。外用治乳腺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痔疮。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扁桃体炎:未抽茎幼苗的主根9~15g,水煎服,每日3次。

②治乳腺炎:鲜全草适量,加甜酒糟少许,捣烂敷患处。

③治毒蛇咬伤:鲜根2~3株,捣烂取汁服,渣加鲜东风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台湾莴苣

674.山莴苣

【别名】翅果菊、苦菜、苦马地丁、鸭子食、土洋参。

【拉丁学名】Pterocypsela indica(L.)Shih[Lactuca indica L.]

【分类地位】菊科,翅果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圆锥状,有分枝,密生须根。茎直立,上部分枝,光滑无毛。单叶互生,无柄;叶形多变,披针形,条状披针形至条形,长10~30cm,宽1.5~5cm,边缘全缘或具齿裂或不规则的齿状深裂,基部略抱茎,两面无毛或下面主脉有疏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或总状花丛。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约25朵,全为舌状花,淡黄色;总苞下部膨大,先端尖,长12~15mm;苞片多层。瘦果黑色,扁平,边缘有翅,顶端有喙;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金刚碑、澄江镇、白云寺等地,生于田间、荒地、山坡、林缘。重庆各区县广布。

【药用部分】全草或根入药。

【采集期】9~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病症】扁桃体炎,阑尾炎,子宫颈炎,乳腺炎,产后瘀血腹痛,崩漏,痔疮下血,疮疖肿毒。

【用量用法】9~15g,煎汤内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扁桃体炎:全草9g,水煎,分2次服。

②治乳痈、疮疖肿毒: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山莴苣

675.莴苣

【别名】莴笋。

【拉丁学名】Lactuca sativa L.

【分类地位】菊科,莴苣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粗壮,肉质,无毛,上部圆锥花序状分枝。基生叶丛生;无柄;倒披针形、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10~30cm,宽2.5~10cm,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心形或箭头状半抱茎,边缘浅波状,有细齿或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无毛;茎下部与基生叶同,向上渐小。总苞果期卵球形,总苞片5层。舌状花约15朵。瘦果倒披针形,扁平,浅褐色,每面有纵肋7~8条,喙细丝状,稍长于果身;冠毛2层。花果期2~9月。

【分布生境】各地广泛栽培。

【药用部分】茎、叶及种子入药。

【采集期】春季茎肥大时采收,多为鲜用。

【药性功能】①茎、叶:甘、微苦、寒。清热解毒,利尿,通乳。②种子(莴苣籽):苦、辛、微温。通乳,利尿,活血,祛瘀。

【主治病症】①茎、叶:小便不利,血尿,乳汁不通,痔疮,无名肿毒。②莴苣籽:乳汁不通,小便不利,跌打损伤,阴囊肿痛。

【用量用法】①茎、叶:30~60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②莴苣籽:6~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服3g。外用研末涂擦或煎水熏洗。

【附方】①治乳汁不通:莴苣籽三十枚,研细,酒送服,或莴苣籽一合,生甘草一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

②治阴囊肿:莴苣籽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①②方出自《中药大辞典》)

莴苣

676.多头苦荬

【别名】苦荬菜、山鸭舌草、黄花山鸭舌草。

【拉丁学名】Ixeris polycephala Cass.

【分类地位】菊科,苦荬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80cm。茎直立,绿色或略带淡紫红色,具分枝,茎和枝均无毛。基生叶数枚,花期存在,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22cm,宽0.6~11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狭,边缘全缘,稀下部具疏小尖齿,上面暗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近无柄;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4cm,宽0.8~1.4cm,无柄,先端渐尖,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或近伞形状,具细梗;总苞长6~8mm;总苞片3层,外层总苞小,卵形,内层卵状披针形。小花10~20朵,全为舌状花,花冠黄色,很少白色。瘦果扁平,长椭圆形,褐色,长2.5mm,宽0.8mm;冠毛白色。花果期3~6月。

【分布生境】分布较广,生于田间路旁、山坡草地、河边草丛等处。南川、北碚等地,海拔250~2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7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消痞,消炎退肿。

【主治病症】肺热喉痛,腹痛,痞块,阑尾炎。外用治疔疮肿毒,乳痈,目赤肿痛,皮肤风疹。

【用量用法】9~15g,煎汤内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多头苦荬

677.山苦荬

【别名】中华小苦荬、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草、光叶苦荬菜。

【拉丁学名】Ixeridium chinense(Thunb.)Tzvel.

【分类地位】菊科,小苦荬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47cm。根状茎短。茎单生或2~5簇生,直立或弧曲,基部粗0.5~4mm,具分枝,茎和枝无毛;基生叶数枚,呈莲座状,叶片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5cm,宽1~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具不规则疏齿,羽状浅裂至深裂,无毛;茎生叶1~4枚,较基生叶小,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或伞房圆锥状;每花序含小花21~25朵,全为舌状花;总苞圆柱形,长8~9mm,总苞片3~4层;舌状花黄色,干时带红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长约5mm,有条棱,喙长约2mm;冠毛白色。花果期3~8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家沱、火烧房子、堆石头、景家坪、黄烟沟等地,生于山坡、路旁、田间、荒地、河边草丛中。江津、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3~4月采收全草,6~7月挖根。

【药性功能】甘、微苦、寒。清热利胆,排脓解毒,破瘀活血,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胆囊炎,肺热咳嗽,阑尾炎,肠炎,痢疾,吐血,衄血,血崩,肺脓肿,急性盆腔炎,咽喉肿痛,疮疖肿毒,阴囊湿疹,黄水疮。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或研末,每次3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粉,香油调敷患处。

【附方】①治胆囊炎:全草15g,水煎服。

②治血崩、白带:根9g,猪膀胱1只,煮熟,食肉服汤。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痔疮:光叶苦荬菜切碎,煎水熏洗。(出自《内蒙古中草药》)

山苦荬

678.苦荬菜

【别名】兔仔草、苦丁菜、黄花菜、黄瓜菜、秋苦荬菜、盘儿草、野苦荬菜。

【拉丁学名】Paraixeris denticulata(Houtt)Nakai.

【分类地位】菊科,黄瓜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20cm。主根柱状,具多数侧根和纤维状细根。茎单一,直立。紫褐色,上部多分枝,茎和枝具纵棱,无毛。基生叶丛生,花期枯萎,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茎中部叶卵形、琴状卵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8cm,宽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耳状抱茎,边缘有不规则疏齿,两面均无毛,茎上部叶向上渐小。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或伞房状圆锥花序,含15朵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外面无毛。舌状花黄色。瘦果长椭圆形,扁,黑色或黑褐色,有10~11条纵肋,具喙;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分布生境】产于三花石、北温泉、金刚碑等地,生于路边荒野、田边及河边草地。城口、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200~1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3~5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微酸、涩、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血。

【主治病症】肺痈,乳痈,痢疾,子宫出血,白带过多,疖疮,疖肿,无名肿毒,阴道滴虫,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或煎水熏患处。

【附方】①治痢疾:全草30g,枫香树叶15g,水煎服。

②治血崩、带下:全草30g,红花6g,水煎服。

③治疔疮:鲜全草、万年青根、大蓟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④治阴道滴虫:鲜全草适量,煎水熏洗患部。

(①~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苦荬菜

679.蒲公英

【别名】灯笼草、黄花地丁、婆婆丁、鹁鸪英、狗乳草、奶汁草、蒙古蒲公英。

【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分类地位】菊科,蒲公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具乳汁,全体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圆柱状,上部径3~5mm,表面黄棕色。叶基生,呈莲座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3.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渐窄,下延至叶柄成窄翅状,叶缘浅裂或不规则羽裂,每侧裂片3~5片,顶裂片较大,卵状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叶脉及叶柄通常带红紫色。花葶1至数枚,由叶丛抽出,密被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生花葶顶端,单一;总苞钟状,长1.2~1.8cm;总苞片2~3层,革质,基部绿色,上部带紫红色,顶有小角状突起;小花全为舌状花,两性,黄色。瘦果褐色,有纵棱,长4~5mm,冠毛白色。花果期3~5月。

【分布生境】广布于缙云山各地,生于路旁、田野、山坡、草地。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4~5月刚开花时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眼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乳腺炎,胃炎,肠炎,肝炎,胆囊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骨髓炎,痈疖疔毒。

【用量用法】10~30g,(鲜品30~6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骨髓炎:蒲公英60g,全蝎1条,蜈蚣1条,研粗粉,白酒250mL,浸泡3~5日。分数次服用。(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流行性腮腺炎:鲜蒲公英洗净捣烂敷患处。

③治急性乳腺炎(早期未化脓):鲜蒲公英60g,水煎服。每天1~2剂。另取鲜蒲公英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蒲公英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