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B.单子叶纲 百合科 1)

发布日期:2020-08-15 09:58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

681.野百合

【别名】白花百合、百合、山百合、药百合。

【拉丁学名】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分类地位】百合科,百合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70~150cm。鳞茎近球形,直径3~5cm,鳞片乳白色,见光后变红紫色,鳞片开展呈荷花状,其下生有多数须根。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光滑无毛,常有紫色条纹。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5cm,宽1.5~2.5cm,通常茎上部叶较下部叶小,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全缘或微波状,平行脉5~7条,无柄或下部叶具短柄。花单生或数朵于茎顶排成总状;花被片6枚,中下部靠拢,先端上弯,呈喇叭状,乳白色或略带紫色,芳香;雄蕊6,花丝细长;子房上位,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长圆形,具种子多数;种子扁,有三角形的翅。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附近林缘或栽培。城口、巫溪、奉节、垫江、酉阳、石柱、涪陵、武隆、南川、万盛、铜梁、北碚,海拔600~215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鳞茎药用。

【采集期】9~10月茎枯萎后采收。

【药性功能】甘、平。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病症】肺结核咳血,神经衰弱,心烦不安,失眼多梦。外用治疔疮痈肿。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煮粥服。外用鲜百合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肺结核咳血:百合60g,大枣10枚,水煎服,冰糖为引;或百合30g煮烂,加糖吃;如痰中带血,加白及9g,水煎服。

②治神经衰弱、病后虚热:百合15g,知母6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出自《中药大辞典》)

【附注】变种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colchesteri Wils),与原种功能相同。

野百合

682.葱

【别名】大葱、葱白。

【拉丁学名】Allium fistulosum L.

【分类地位】百合科,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植株常簇生,具强烈辛辣味。地下茎极短,近半球形,高不足1cm。叶基生,叶鞘基部不形成膨大的球状鳞茎,而向上延形成圆柱状的假茎——葱白或青葱;叶片管状膨大而中空,长30~50cm,绿色,顶端锐尖,外被白粉。花葶单一,长40~50cm,粗壮中空,中部膨大;花多数,生于花葶顶端,成圆头状伞形花序;总苞膜质,白色;花被片6,白色,成2轮;雄蕊6,花丝细长,花药长圆形;子房三棱形,3室,每室有数胚珠,花柱丝状,柱头小。蒴果三棱形,室背开裂,种子三角状半圆形,黑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各地都有栽培。

【药用部分】葱白及葱籽药用。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温。①葱白:解表散寒,消肿止痛。②葱籽:补肾明目。

【主治病症】①葱白:感冒,腹泻冷痛,蛔虫性肠梗阻,跌打损伤。②葱籽:肾虚目眩,遗精,白带。

【用量用法】①葱白:6~15g,水煎服;②葱籽:3~6g,研粉吞服。

【附方】①治风寒感冒:葱白30g,淡豆豉9g,水煎服;或葱白30g,生姜9g,酌加红糖,水煎服。

②治蛔虫性肠梗阻:葱白5根,花生油30g,将油煎沸,葱白捣碎,调匀内服。

③治痈疮肿毒:葱全草适量,捣烂,以醋拌之,炒热敷于患处。

(①~③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683.小根蒜

【别名】野蒜、薤白。

【拉丁学名】Alliummacrostemon Bunge

【分类地位】百合科,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鳞茎近球形,直径1~1.5cm,侧旁常生有1~3个小鳞茎。基生叶数片,半圆柱状线形,中空,长20~40cm,宽2~4mm,外部扁平,腹面内凹;茎生叶互生,窄条形,席卷状圆形或稍扁平,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无毛,长宽与基生叶同。花茎单一,高30~60cm;伞形花序顶生,多数小花集成伞形花序,杂有肉质珠芽;花被片粉红色,卵状长圆形,长4~5mm,脊紫红色;雄蕊6枚。花丝细,长于花被;雌蕊1,子房上位,3室,花柱细长,伸出花被。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果梗长1.5cm左右,花序有时全部或部分变成珠芽,珠芽外面被淡紫色鳞片。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野生于山坡路旁、田野和荒地,重庆各区县有栽培或野生,分布于海拔1600m以下。

【药用部分】鳞茎药用。

【采集期】栽后第二年5~6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温。理气宽胸,温中通阳,散结。

【主治病症】胸胁痛,胸闷,心绞痛,慢性气管炎,慢性胃炎,痢疾,白带,疮疖痈肿。

【用量用法】5~10g,鲜品30~60g,水煎服,或入丸散,也可煮粥食。外用捣烂敷或捣汁涂。

【附注】①阴虚及发热者禁服。

②同属植物藠头(AlliumchinenseG.Don),药性功能与薤白同,也作薤白入药。缙云山各地有栽培,作蔬菜,鳞茎被称为“藠头”,常用作酱菜。

小根蒜

684.蒜

【别名】大蒜、蒜头。

【拉丁学名】Allium sativum L.

【分类地位】百合科,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70cm,具强烈的辛辣味。鳞茎球形至扁球形,由单个或数个至十多个肥厚的瓣状小鳞茎组成,外皮膜质多层,近银白色或淡紫色。叶数片基生,扁平,条状披针形,灰绿色,长可达50cm,宽可达2.5cm,顶端长渐尖,下部成长鞘。花葶长可达60cm,直立,圆柱形,伞形花序顶生,有膜质长苞片1~3枚,花常为珠芽所代替,通常为不育性,具长梗;花被6片;雄蕊6;子房上位,3室。蒴果,种子黑色。花期5~6月。

【分布生境】各地栽培。

【药用部分】鳞茎入药。

【采集期】蒜薹采收后,20~30天采收蒜头。

【药性功能】辛、温。健胃,止痢,止咳,杀菌,驱虫。

【主治病症】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痢疾,阑尾炎,阴道滴虫,蜂窝组织炎,鸡眼,肠炎,钩虫病,蛲虫病。

【用量用法】5~15g,生嚼服或水煎服。外用鲜大蒜适量,捣烂敷或捣汁涂。

【附方】①治肺结核:生大蒜2~3瓣,每天饭后嚼服,2个月为1疗程。

②治鸡眼、瘊子、扁平疣:洗净患处,拭干,生大蒜去皮折断,用新断面的汁擦患处,每次1分钟,每日1~2次。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预防流行性感冒:生大蒜捣烂取汁,加10倍水,滴鼻。

④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蒜(去皮)5g,15岁以下减半,每天一次,在进餐时间服,连续3天,或大蒜15g,捣烂加水40mL,泡后取液,加入10%白糖,分2次服,连续3天。

(③④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685.韭菜

【别名】韭、扁菜。

【拉丁学名】Allium tuberosum Rott. ex Spreng.

【分类地位】百合科,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有特殊的强烈香味。根状茎横卧,上生多数须根;鳞茎圆柱状,生于根茎上,簇生。叶基生,线形,扁平,长15~30cm,宽3~5mm。花葶高25~50cm;伞形花序顶生,有花20~40朵,苞片1~2片,花梗长1~2cm;花被片6片,白色,窄卵形,长4~6mm;雄蕊6枚,花丝比花被略短,中部以下扩大而连合,蒴果倒卵形,有3条棱,顶端内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各地均有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和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都可采。

【药性功能】甘、辛、温。①全草:健胃;②种子:补肾助阳,固精。

【主治病症】①全草:肾虚阳痿,里寒腹痛,噎膈反胃,胸痹疼痛,气喘,衄血,尿血,痢疾。外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②种子:治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

【用量用法】①全草:适量作菜吃。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②种子:6~12g,水煎服。

【附方】①治肾虚遗精、腰膝无力:韭菜子、菟丝子、沙苑子、枸杞子各9g,补骨脂6g,水煎服。

②治噎膈反胃(包括食道癌、胃癌、咽下困难、食入却吐或胸脘隐痛等):韭菜洗净捣汁。每次以此汁一匙,和入牛奶半杯,煮沸后,乘温缓缓咽下,一日数次。

③治阴虚盗汗:韭菜根60g,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阴虚内热者慎服。

韭菜

686.绵枣儿

【别名】石枣儿、天蒜、地蒜、催生草。

【拉丁学名】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

【分类地位】百合科,绵枣儿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形或近球形,高2~5cm,横径2~3cm,外皮黑褐色,下部有缩短的根状茎,根状茎底部生多数须根。基生叶2~5枚,叶片狭带状,长10~40cm,宽2~9mm,质地柔软。花葶长30~40cm,总状花序顶生,长2~7cm,具花多数;苞片线形,膜质;花被片6枚,淡紫红色,长圆形,长约4mm,开展,有深紫红色中脉1条;雄蕊6枚,花丝基部扁平扩大;子房上位,近球形。蒴果倒卵形,直立,长约5mm;种子黑色,狭长。花果期7~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生于山坡、河边草丛中。

【药用部分】鳞茎或全草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苦、寒。有小毒。强心利尿,消肿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病症】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筋骨痛,牙痛,心脏病引发的水肿。外用治痈疽,乳腺炎,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筋骨痛:全草3~6g,水煎服。

②治无名肿毒、乳腺炎:鲜茎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本品有毒,孕妇忌用。

绵枣儿

687.文竹

【别名】小百部。

【拉丁学名】Asparagus setaceus(Kunth)Jessop.

【分类地位】百合科,天门冬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攀缘草本,长可达4m。根细长,稍肉质。茎圆柱形,光滑无毛,常木质化,枝条纤细而密生,水平排列;叶状枝通常10~13枚簇生,刚毛状,略具三棱,长3~5mm,绿色;叶退化,呈鳞片状,主枝上的退化叶呈针刺状。花两性,白色,1至数朵腋生,有短梗;花被片6枚,倒卵状披针形,长约3mm;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雌蕊2,倒卵形,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6~7mm,熟时紫色。种子1~3粒。花期9~10月,果期冬至翌年春季。

【分布生境】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株或根入药。

【采集期】全株四季可采,根秋季采挖。

【药性功能】甘、微苦、寒。滋阴润肺,止咳,利尿,通淋。

【主治病症】阴虚肺燥,咳嗽,咯血,小便淋沥,阿米巴痢疾。

【用量用法】6~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郁热咳血、吐血:文竹全草15~24g,酌冲开水和冰糖炖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小便淋沥:全草30g,水煎,分2次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文竹

688.短梗天门冬

【别名】一窝鸡、山百部、山扫帚、铁扫把。

【拉丁学名】Asparagus lycopodineus Wall. ex Baker

【分类地位】百合科,天门冬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根肉质,呈纺锤状,多条簇生,外皮带褐色,肉白色。茎直立,平滑或略有条纹,分枝全部有翅,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镰刀状,有中脉。叶鳞片状,基部近无距。花1~4朵腋生,白色;花梗极短,长1~1.5mm;雄花花丝下部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片长约2mm。浆果直径5~6mm,干后紫黑色,通常有2粒种子。花期5~7月,果期6~8月。

【分布生境】产于接官亭至杉木园外阔叶林中。城口、南川、合川、北碚,海拔625~26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平。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病症】咳嗽痰多,气逆。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

短梗天门冬

689.天门冬

【别名】天冬、门冬草。

【拉丁学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

【分类地位】百合科,天门冬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肉质块根丛生,纺锤状或长椭圆状,长4~10cm,外皮灰黄色。茎攀缘,多分枝,长达2m或更长。退化叶呈三角状,顶端长尖,基部有木质倒生刺,嫩枝上刺不明显。叶状枝1~3或更多簇生,线形,通常长1~3cm,宽1~2mm,扁平,略呈三棱形,镰刀状。花淡黄绿色,长约3mm,1至数朵,通常为2朵,与叶状枝同生一簇;雄花花被平展,花丝不贴生花被片上,雌花子房近球形。浆果球形,直径6~7mm,成熟时红色,有种子1粒,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布生境】产于何绍良湾、玉尖峰,生于竹林中,奉节、石柱、酉阳、万州、南川、江津、北碚,海拔17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块根药用。

【采集期】9~10月采挖。

【药性功能】甘、微苦、寒。润肺止咳,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肺结核,支气管炎,百日咳,白喉,热病口渴,糖尿病,大便结燥。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肺结核咳嗽:天冬15g,生地黄、沙参各12g,水煎服。

②治百日咳:天冬、麦冬、百部、瓜萎各6g,陈皮、贝母各3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毒蛇咬伤:鲜天门冬、鲜八角莲各适量,捣烂敷患处;或鲜天门冬适量,捣烂加酒少许调敷。(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天门冬

690.石刁柏

【别名】芦笋。

【拉丁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分类地位】百合科,天门冬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稍肉质,绳索状。茎上部在后期常俯垂,枝条长而软,棱不明显,无毛;叶状枝3~6枚成簇,长0.5~3cm,径约0.4mm,略扁,多少弧曲。叶鳞片状,基部近无刺。花黄绿色,单性异株,1~4朵腋生;花梗长0.5~1.2cm;雄花花被片6,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圆形;雌花较小,子房有三棱,具6枚退化雄蕊。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具种子2~3粒。花期5月,果期7月。

【分布生境】石华寺、北温泉有栽培。各地农家有栽培。

【药用部分】块根及嫩茎入药。

【采集期】4~5月采嫩茎,秋季采块根。

【药性功能】①块根:甘、苦、温。行气,止痛,活血,散瘀。②嫩茎:微甘、平。清热利湿。

【主治病症】①块根: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疼痛,劳伤吐血。②嫩茎:主治银屑病,肝炎。

【用量用法】①块根:15~30g,水煎服或泡酒服。②嫩茎:15~30g,水煎服。

石刁柏

691.芦荟

【别名】奴荟、讷荟、劳伟。

【拉丁学名】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Haw.)Berg.

【分类地位】百合科,芦荟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茎粗短,肉质柔软。叶片粉绿色,有绿白色斑纹,簇生于短茎上,肉质肥厚多汁,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顶端长渐尖,基部宽,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葶直立,单生或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花疏散,下垂,黄色或有红斑点;花被管状,长约2.5cm,6裂,裂片先端稍外弯;雄蕊6枚,与花被近等长,花药丁字着生;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7~9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重庆各区县有栽培。原产南非。

【药用部分】全株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涩、寒。清热,利湿,解毒,泻火通经,杀虫。

【主治病症】慢性肝炎,湿热白浊,白带,尿血,闭经,热结便秘,痔疮,指甲边沟炎,疥疮,烫伤,蜂螫伤。

【用量用法】1.5~6g,水煎服或研末入丸、散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附方】①治慢性肝炎活动期、肝源性低热:芦荟1.5g,胡黄连1.5g,黄柏3g(共研细末),泛水为丸,每次服3g,每天2次。

②治淋浊:鲜叶15g,水煎服。

③治指甲边沟炎:鲜叶1片,于炭火上熨软后,取其黏液厚涂患处。

④治疔疮疖肿、烫伤、蜂螫伤:鲜叶适量,捣烂敷或捣烂绞汁涂患处。

(①~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⑤治疳积、虫积:芦荟、砂仁、胡黄连、大黄、六曲、槟榔、山楂、麦芽各2两,炒山楂、炙甘草各5钱,使君子仁3两。共研细粉,水泛为丸,每服5分。每日2次。(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芦荟

692.马甲菝葜

【别名】白茯苓。

【拉丁学名】Smilax lanceifolia Roxb.

【分类地位】百合科,菝葜属。

【形态特征】常绿攀缘灌木。根状茎横生土中,具多数须根。枝条具细条纹,无刺或罕具疏刺。叶通常纸质,卵状矩圆形,狭椭圆形至披针形,长6~17cm,宽2~8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5cm,一般有卷须,脱落点位于叶柄近中部。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花梗通常短于叶柄,在着生点的上方有1枚鳞片;花黄绿色;雄花花被片长4~5mm,雄蕊与花被片近等长或稍长。浆果球形。花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乌龙沟、杉木园、高观音、海螺垭等地,生于竹林或阔叶林下灌丛中。奉节、万州、涪陵、南川、江津、永川、合川、北碚,海拔5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状茎药用。

【采集期】秋冬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皮肤瘙痒,梅毒,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15~60g,水煎服。

马甲菝葜

693.菝葜

【别名】金刚刺、金刚藤、铁菱角。

【拉丁学名】Smilax china L.

【分类地位】百合科,菝葜属。

【形态特征】落叶攀缘灌木。地下根茎横走,膨大部分呈不规则的菱角状,木质,坚硬,棕色,味涩,粗2~3cm。茎高1~3m,质硬,带红色,有倒生或平出的疏刺。单叶互生;叶柄长5~20mm,托叶下部与叶柄连生成鞘状,上部细长弯曲成卷须;叶片革质有光泽,卵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长3~12cm,宽2~10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全缘,两面均无毛,基出脉3~5条。伞形花序腋生,雌雄异株,总花梗长1~1.5cm,花梗长3~7mm;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片6枚,绿黄色;雄花直径约6mm,雄蕊6枚,花丝短;雌花较雄花小,直径约3mm,雄蕊退化成丝状,子房上位,长卵形,3室,柱头3。浆果球形,径6~10mm,熟时粉红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生于马尾松林下。城口、奉节、石柱、黔江、垫江、万州、忠县、涪陵、南川、璧山、铜梁、大足、荣昌、合川、渝北、北碚,海拔318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状茎及叶药用。

【采集期】8~9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平、酸、涩。祛风利湿,解毒消肿,强筋骨。

【主治病症】①根状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育,糖尿病,乳糜尿,白带,癌症;②叶:外用治痈疖疔疮,烫伤。

【用量用法】①根状茎:30~60g,水煎服或浸酒或入丸、散服。②叶:适量研末调油外敷。

【附方】①治胃肠炎:菝葜根状茎60~120g,水煎服。

②治乳糜尿:菝葜根状茎,楤木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黄疸型肝炎:菝葜根状茎、金樱子根各60g,半边莲15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内服忌与茶、醋同服。

菝葜

694.土茯苓

【别名】光叶菝葜、光菝葜。

【拉丁学名】Smilax glabra Roxb.

【分类地位】百合科,菝葜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攀缘灌木,长1~4m。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间隔一段,生一块状结节,长5~15cm,粗2~5cm,深入土中可达1m多,质坚实,皮褐色,肉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呈粉质。茎细长,无刺。单叶互生;叶柄长5~15mm;托叶下部与叶柄连生成鞘状,上部分离成卷须;叶片革质,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3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主脉3条基出。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总花梗极短,长1~3mm;花梗纤细,长1.2~1.7cm;花小,白色,径约4mm;花被片6枚,排成2轮,离生;雄花具雄蕊6枚,花丝较花药短,无雌蕊;雌花具退化雄蕊3~6枚,子房上位,3室,柱头3裂。浆果球形,蓝褐色,具粉霜,径6~8mm。种子1~3粒。花期5~8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韩家院子竹林缘灌丛中,城口、巫溪、奉节、酉阳、石柱、万州、忠县、南川、江津、綦江、万盛、合川,荣昌、巴南、北碚,海拔19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药用。

【采集期】8~10月采挖。

【药性功能】甘、淡、平。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强健筋骨。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皮肤瘙痒,梅毒,下疳,无名肿毒,咽喉肿痛,汞中毒。

【用量用法】15~60g,水煎服。

【附方】①治咽喉肿痛、颈淋巴结结核、疮疖、皮炎、风湿关节痛:土茯苓60~120g,或加金银花9~15g,水煎服。

②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500g,去皮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渣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肝肾阴虚者慎服,忌犯铁器,服时忌茶。

土茯苓

695.华肖菝葜

【别名】白土菝葜、山猪粪。

【拉丁学名】Heterosmilax chinensis Wang

【分类地位】百合科,肖菝葜属。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有时具长硬毛;小枝有棱。叶纸质,矩圆形至披针形,长3.5~16cm,宽1~6cm,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至宽楔形,边缘常具微波状;叶柄长0.5~2.5cm,在下部1/3处有卷须及狭鞘。伞形花序腋生或生于褐色苞片内;总花梗扁,有沟,长0.5~2cm,花序托球形,直径2mm,果期达3mm;雄花花筒矩圆形,长5~6mm,顶端有3枚长而尖的齿;雄蕊3枚,花丝下部合生;雌花花被筒卵形,长2.5~3mm,顶端3齿明显;有退化雄蕊3枚。浆果近球形,熟时红色,直径4~5mm,内含1粒种子;种子卵圆形。

【分布生境】产于板子沟,生于沟边竹林中。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春秋二季采挖,切片,晒干。

【药性功能】微苦、甘、淡、平。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病症】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湿疹,皮炎。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

华肖菝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