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陈云手迹故事》 | 粮食定,天下定

发布日期:2020-09-10 18:12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毛主席:

昨天遵照你的指示,晚上五办召集粮食部同志开了会,谈了遵照你指示的方针,如何制定粮食购销方案,昨夜粮食部通夜工作,今日上午五办又开了会议研究粮食部印出的购销数字的分配问题。决定今日下午三时开各省会议,子恢、震林、鲁言同志等都到。中央给各省的电报昨夜已在起草,此刻尚未交卷。我们要求今晚上向你和中央汇报,因为估计下午各省会议总要开三四个钟头。何时各省会开完,我即电话告诉叶子龙或机要室其他同志。这就是说,昨天你指定的下午向你和中央汇报,请求你同意改到今天晚上向你和中央汇报。敬礼!

陈云

二月廿七日

下午一时半

“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这是曾长期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的一句名言。陈云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他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三年恢复经济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陈云亲自过问每次召开的粮食工作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亲自制定、经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的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的重大政策,有力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

5822699565304068.jpg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矛盾尖锐,棉粮在很多地方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不少地方已开始发生市场混乱、物价波动的情况。同时,1953年至1958年的“一五”计划已经铺开了,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棉粮缺口进一步增大。怎么解决粮食供求矛盾?毛泽东要求陈云负责的中财委拿出具体办法。

1953年10月1日晚,陈云就粮食问题向毛泽东作汇报,结合财经工作经验和调研情况,提出了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配售的方案,也就是后来说的统购统销政策。毛泽东听后十分赞同,于次日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在10天后召开全国粮食紧急会议,由陈云作报告,说明当时形势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和准备,1953年12月初,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逐步扭转了粮食市场购销不平衡的局面。

1953年至1954年度的粮油统购统销工作,成效显著。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和工作失误,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情绪,导致粮食市场的波动。

当时核定农民的粮食余缺尚缺乏具体办法,加上粮食统购中出现的强迫命令,致使有些农民卖了“过头粮”。此外,粮食供应也有多供或少供的现象。同时,1954年夏长江、淮河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灾情严重,粮食减产。国家为了以丰补歉,在非灾区多购了70亿斤粮食。这一减一增,使粮食形势再次严峻起来,加剧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紧张。到1955年春,许多地方几乎是“家家谈粮食,户户要统销”。有些地方,农民大量杀猪、宰牛,不热心积肥,不积极准备春耕,生产情绪不高。

上述情况妨碍了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实施,导致农民产生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不满和议论,而且出现一些对这项政策怀疑和动摇的观点。

要不要坚持统购统销政策?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1955年1月,陈云决定实地调查研究粮食统购统销与市场情况。1月13日,陈云到达天津,调查市场和商业批发情况。15日,直下上海,在那里看了一级批发站和永安公司,并到松江看了几个集镇、几个县批发站。

17日,陈云从松江由华东局负责农业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地委书记陪同,在沪杭铁路石湖荡车站下车,直赴青浦小蒸乡,住在老战友陆铨生家中。他约见了曹象波和曹兴达,并拜访了烈士家属,向来访的居民和亲友问寒问暖,还专门看了米店、粮仓,找农民、商人、小学教员、居民、干部座谈,征求对粮食统购统销的意见。座谈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有的只赞成统销,主张限制城市消费量,不赞成统购;有的批评干部购了“过头粮”(即超计划收购的粮食),也有不少农户反映留粮过少、口粮短缺。

陈云从弄清缺少口粮这一突出问题入手,在小蒸乡挺秀村作了调查。挺秀村共87户,不缺粮的43户,缺粮的有44户,有的缺一个月,有的缺两个月,也有缺三个月粮食的。陈云认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分析当时农民有意见的原因是上一年统购时购了“过头粮”,挖了口粮。因此,陈云指出,次年粮食统销需要补课,就是说,农村缺粮户,一定要纳入统销范围。

从青浦回到上海,陈云与江苏、浙江两省负责人交换意见,谈到在青浦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时说,农民的第一条意见是“产量估高了”,出现了购“过头粮”的现象,因此要求省委“政策要坚持,方法要改进”,要对粮食产多少、购多少、销多少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回到北京后,陈云向中央建议,必须坚持统购统销政策,“有缺点、有漏洞可以补充、改造,但决不能动摇统购统销政策”。如何改进?陈云提出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中的“三定”政策和办法,即定产、定购、定销,在一个粮食年度里,连征带购的粮食总数三年不变。由各地政府根据产量确定统购数字,规定卖粮户留粮标准,力求消灭购“过头粮”的现象;确定农村统销数字,留出周转粮,从统购统销总数内扣除。

陈云提出的“三定”政策,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认同,但作出决策还需要向各省、市委做思想工作并结合实际。经过全国财经会议讨论,陈云的建议形成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正式决策。

全国财经会议是2月6日由陈云筹划并主持召开的,集中研究了农村情况和国家粮食购销问题。陈云在听取各省代表的发言后,着重谈了粮食统销补课和粮食形势问题。他说,粮食统销“需要补课的,最好及早动手,迟作不如早作,等到被动再作补课,时机就迟了”。他说:“粮食形势从现在开始起,至少还要紧张十年。”“粮食问题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紧张了,各种工作就一定紧张,同农民的关系也就必然紧张。”陈云的说明和建议得到了会议的认同。

全国财经会议一直开到26日才结束,当天晚上,陈云开始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经过通宵工作,粮食购销方案及购销数字的分配,在国务院负责财政、金融、贸易工作的第五办公室召集粮食部和参加会议的各省代表讨论研究后,终于在27日落实了下来,并于下午3时召开各省会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十分重视这次全国财经会议,一直关注着陈云下江南调查后提出的农村粮食统购统销“三定”的建议及会议的决策,毛泽东指定27日下午召开会议由陈云向中央报告。但是,粮食购销的数目刚出来,起草给各地的电报尚未拟好,而且陈云估计各省会议得开三四个小时,因此27日中午一点半他紧急致信毛泽东(即本文所附手迹),将汇报的时间改到当天晚上。

当晚,陈云等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汇报后,于3月3日向各地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这标志着由陈云提出的农村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意见正式出台。粮食“三定”政策出台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解实行粮食“三定”政策和整顿粮食统销补课工作的情况,陈云5月下旬再次到青浦和苏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粮食统购统销情况。回京后,7月份,陈云和李先念主持召开了全国粮食会议,讨论农村粮食统购统销办法和城市粮食定量供应办法。与会者认为定产、定购、定销并稳定三年不变是关系农民生产和整个农村工作的重大问题。7月21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召开,陈云在会上作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问题的发言,对“三定”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得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可和支持,在全国推行开来。

陈云提议并组织完善、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在人们对它有诸多评价和判断,但是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看,它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是在中国农业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政策措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