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陈云手迹故事》 | 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发布日期:2020-09-24 16:4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为纪念中国农学会成立六十六周年题赠坚持农业科学工作五十年以上的同志们

陈云八四、一、十一

“三农”问题是陈云一直非常重视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重要领导人,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论述。1984年1月11日,陈云为中国农业学会成立66周年题词:“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陈云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早在战争年代,陈云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农业问题。1933年7月,陈云撰写了《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一文。文章以农业工人工会一位工作努力的巡视员,由于领导方式呆板致使工作毫无成效为例,说明支部的领导方式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要把正确的决议运用到群众中去,成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必须经过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这篇文章虽然重点谈的是工作方法问题,但陈云的写作是建立在对农村和农业问题深入了解基础之上的。

20世纪40年代中叶,陈云在陕甘宁边区主持西北财经委员会工作期间,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边区农业的发展。他要求制定措施提高盐税,但不提高收购价,以便让农民转向春耕。为了刺激农业生产,他主持会议要求提高一些粮价,但不能提得太高,否则财政负担不起,刺激农业生产的方法还要再多考虑一些。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虽然不直接分管农业工作,但他十分关注农业生产的巩固与发展,指出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上海解放之初,投机资本家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机会,大做投机生意,哄抬物价,引发全国性涨价狂潮,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与新政权的巩固。陈云领导财经战线工作者打响粮棉之战,从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和东北、华中地区调拨抢运粮食,保证上海的供应。这一举粉碎了投机势力扰乱市场、哄抬物价之风,稳定了市场。经此一役,陈云更加认识到“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基于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高度认识,陈云在实际工作中把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57年9月,陈云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明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经济不摆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我看建设是不稳固的。”“如果农业搞不好,就一定会扯我们前进的后腿。”“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必然还要回头补课。”陈云在担任中财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除具体抓了粮食收购、救灾、调运工作外,还通过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制定粮棉合理的比价等措施,促进粮棉等农产品的恢复和发展。1959年4月,陈云给中央财经小组写的信中说:

“我国粮食问题还没有过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陈云更加看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认为农业问题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是不能不关心的,农业好转了,工业和其他方面才会好转。针对母猪私养、农作物种植安排和增加自留地等农业生产中实际面临的问题,陈云多次深入基层,实地了解农业生产状况,对中央调整农业政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

仅1961年一年的时间,陈云就写出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个调查报告。1961年4月,陈云在建设大型氮肥厂杭州座谈会上主张不办公共食堂,粮食分配到户,给农民一定的自主权。他说:“不一定都吃食堂,没有食堂难道社会主义就会垮台吗?粮食不到户,农民不敢讲话,否则他怕扣粮票。还有自留地一定要坚持,农民说得好:‘我磨豆腐,由你点石膏不行,要我们自己来点。’”1962年3月,陈云进一步提出:“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

进入新时期后,陈云对农业生产继续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78年12月10日,基于农业生产问题严重和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建国快30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改革开放后,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连续多年获得持续增长,但由于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出现了低水平的过剩,发生了“卖粮难”。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盲目乐观,认为我国粮食已经过关。陈云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1979年3月,陈云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指出:“搞建设,必须把农业考虑进去。所谓按比例,最主要的就是按这个比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1981年12月22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讲话,认为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农业实行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后,“也必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陈云说:“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以后,似乎农业可以不要计划了。事实并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搞了生产责任制以后,包产到户以后,计划并不是不要了。”为消除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解,陈云举出“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再缩小了”;“郊区必须种菜,不种不行”;“养猪要规定任务”;“种烟叶不能超过八百万亩”;“增产经济作物,只能靠提高单产和利用不种粮食的土地”等例子,说明这些都是国家计划,不能不坚持。他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农民自由选择只对他自己一时有利的办法。”“不这样做,八亿农民的所谓自由,就会冲垮国家计划。说到底,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国家才能进行建设。”“这是农民与国家两利的大政方针。”

1985年9月23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首先讲到的还是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特别是粮食生产一定要抓紧抓好。他形象地表述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他说:“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他认为:“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就是了。”

此后,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陈云都反复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1988年5月18日,陈云在同姚依林谈到物价上涨后不拿工资的农民怎么办时说,根本问题是农民从土地转出来,拿工资,比当农民好得多。但这个事很不容易。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1984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头脑发热。我说,万元户没有那么多,无粮则乱。当时,有些人不相信。这次谈话两个多小时才结束。10月,陈云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就当前经济工作谈了八点意见,第一位的就是粮食问题。他说,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十亿人民要吃饭,农民种地卖粮给国家,天经地义。现在相当大一批农民搞乡镇企业,买粮食吃,不能小看。对乡镇企业要做些调查研究,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不行的,以便积极引导,使其健康发展。陈云为中国农学会的题词反映了他对农业问题长期以来的关注。这个观点,也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