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陈云手迹故事》 | 支持文化出版事业

发布日期:2020-09-29 17:3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为新华书店五十周年题

陈云

一九八六、十、十九

这是陈云为新华书店成立50周年所写的题词。

在此之前,同年5月29日,陈云还为《文摘报》创刊5周年题词“博采百家,精选精编”;为祝贺《参考消息》发行一万期题词“客观反映,以资借鉴”。这类题词占了陈云平时题词不小的比例,也表达了他对文化出版事业的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

曾在商务印书馆做过学徒和店员的陈云对这个行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解放后,在对一些传统老字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公私合营了,“字号”作为封建主义时代标志物之一,就应该彻底消失,改为统一编号。陈云通过调查,不同意这种看法,力主保留传统字号原有的牌子,不能变换。

北京是著名的文化古城,传承和推动文化的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私营古旧书业经营困难。1955年底,来薰阁、修绠堂、春明书店等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申请。次年1月,市文化局成立对私改造办公室,制订出“古旧书业公私合营计划”,并进行清产核资工作。2月,在听取北京市私营古旧书业改造工作汇报时,陈云提出“大户合营、小户跑腿吃饭、个别吸收”的意见。在听取对北京市私营图书发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汇报后,陈云说:“新华书店门店太少,买书很不方便,你们应该更好地便利人民的需要。”

根据陈云的谈话精神,北京市批评了一些地区急躁粗暴的做法。市文化局拟定的《北京市改造古旧书业暂行方案》明确提出,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原则下,对当时国营、私营并存局面中的私营户采取的办法是从行政上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目前,保持其原有经营特点和方法,不急于从经济上加以改造。对古旧书业改造工作的政策调整,调动了私营户的积极性,销售业务大大提高,仅1956年1月至10月,私营户的进、销额均为1955年的3倍,总利润达85万元,是1955年的8.5倍。

1957年3月,陈云赴上海进行市场调研。他走在南京路上看百货公司时,问店员一天做多少笔生意。店员回答,一天做150笔左右。陈云听了非常高兴,对陪同的上海市副市长宋季文说:“在其他城市,店员告诉我只能做几十笔。”他随即嘱咐公司经理:“要保持优良的经营作风,不能把牌子砸了。”这次看市场的过程中,陈云还问宋季文:“你知道为什么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局、开明书店等大书店都集中在四马路?”没等宋季文回答,他自己说:“因为上海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和商业中心,集中在一起不光方便上海人,而且便于为全国来上海的人服务。同样,永安、先施、大兴、国货四大百货公司集中在南京东路,也是便于为全国服务的。集中在一起,商品品种齐全,顾客在这家买不到,可以到那家买。”这个例子看起来很小,却反映了陈云调查研究的深入细致和贯穿始终的为群众、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陈云的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报刊编排的关心和主张上。

1980年12月29日,他对《人民日报》提了意见,认为《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好文章,但是有些太长,很多人没有看,很可惜。如果加一个提要,标一些小标题,文内分一二三,人家忙了也可以看一个要点。所以,“报纸要改进,要争取他们看,要争取更多的人看,这很重要”。陈云举1980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的编排为例: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是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的消息,标题为《今年是我国三十年来第二个粮食高产年》。陈云认为:“标题很好,但没有提要,如果把主要内容提出来,一看提要就知道主要内容,就好了。”

1982年5月11日,陈云又向人民日报社提出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的意见:“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要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读者’‘假如我是一个很忙的读者’。《人民日报》为人民嘛。”10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报眼位置新辟了一个专栏——“在今日首都报纸上”,用一两句话点出首都各大报纸所刊发的重点文章,增加了报纸的信息量。24日,在一版左下位置,又开辟了一个同样文字短小、信息量较大的专栏——“在地方报纸上”。这两个小栏目的出现,受到陈云的赞赏。他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所以,他表扬:“《人民日报》新辟的‘在今日首都报纸上’和‘在地方报纸上’这两个专栏,办得不错。”

后来,《人民日报》将这两个栏目合并成“今日报纸要目”,继续不定期刊登,并且在继续办好“今日谈”、“市场随笔”、“漫谈”等短小精悍的栏目的同时,增加了“言论摘编”等用三言两语介绍文章观点的栏目,深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在长文章的前面搞一个“内容提要”,将文章的主要观点用醒目的字体编排,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