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陈云手迹故事》 | 关心曲艺事业

发布日期:2020-10-02 16:4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宝林同志:

来信收悉。得知你们举办了相声作品讨论会,并将召开评奖大会,很高兴。祝你们在发展相声艺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敬礼!

陈云

八四、八、廿九

出人出书走正路

陈云八十二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对我国曲艺事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早在1943年3月,陈云在延安文艺工作者会议上发表《关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两个倾向问题》的讲话,对曲艺和曲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文艺工作者与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起到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陈云对评弹十分喜爱。陈云的舅舅廖文光喜爱听评弹,年幼的陈云便经常跟着舅舅去听书。他曾回忆说,我10岁前就听书,在我们家乡,先是跟我舅舅去听,听上瘾了,有时候大人不去,就一个人自己去听。在陈云小的时候,想要进书场听书,要用三个铜板买一个筹,才能在书场里有个座位。但也有很多像陈云一样买不起筹的客人,书场就允许这些人可以站在书场的后面,站在那些光线比较暗的角落里,靠着墙壁听书,所以行话当中叫“阴立”,也叫“戤壁书”。

从少年时代“戤壁书”开始,评弹就给陈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后来,投身革命的陈云,因戎马倥偬几乎搁置了这一爱好。直至20世纪50年代,到杭州病休的陈云才又有了重听评弹的机会。他在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利用公余和疗养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半年时间,就听了蒋月泉、朱慧珍、杨斌奎、朱介生、薛筱卿、徐丽仙、吴子安、曹汉昌等名家的30多部书目。很多老演员发现陈云听的书又多又广,而且每回书他都要听上很多遍,因此,亲切地称他为“老听客”。

在杭州时,到大华书场听书成为了陈云最大的乐趣之一。当时大华书场的评弹节目是白天一场、晚上一场,每场大约一个半小时。陈云每个星期都会到书场听两次到三次书。陈云听书常常以一个普通听众的身份亲自前往书场。警卫人员担心他的安全,他说:“我不像毛主席、周总理、少奇、朱德同志那样,容易被群众注意和围观。我们进书场不宜过早,也不能太晚。”

每次到这里听书,这位“老听客”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第一条,乘坐的汽车不能停在书场门口,防止阻碍别的群众进场;第二条,负责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只留下一个人,其他人可以分散,不要跟他在一起;第三条,在时间上,既不能早到,也不能迟到。尤其对于第三条,陈云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规定。据陈云身边工作人员、卫士长牟信之回忆,陈云如果说是7点半,那一定是7点半准时进场。因为去早了,担心演员紧张。去晚了,又脱离群众。但是卡准钟点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陈云下了车,发现时间还没到,稍微早了一些,陈云就会嘱咐大家慢点走,自己也放慢脚步,以保证准点进场。

陈云记忆力好,每次听书回来,他都能原原本本地讲给别人听。他说:“从书中,我学到不少生动的历史知识,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1960年,陈云在与评弹界人士谈话时指出,培养下一代,训练方法应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政治学习、文化学习,都要集中进行。当时,建评弹学校的想法,已经在他脑中萌生。

他在与时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周良的谈话中说,要把培训学生的事情作为党的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戏曲都有学校,为什么我们评弹没有学校呢?1961年夏天,陈云在苏州休养。在一次与评弹界的座谈中,陈云正式向与会人员建议,苏州、江苏和上海可以联合办一个评弹学校。

在陈云的建议下,上海市评弹团、江苏省曲艺团和苏州市相关人员组成了学校的领导小组,开始着手苏州评弹学校的筹建工作。1961年,苏州评弹学校正式创立。

1981年4月,陈云在与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吴宗锡的谈话中,首次提出应当“出人出书走正路”来保证发展评弹艺术,指出,对于你们来说,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走正路,才能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要以正派的艺术,打掉艺术上的歪风邪气。

在陈云的长期关心、指导下,评弹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对北方曲艺非常关心,陆续听了许多北方曲艺节目的录音,调查了曲艺工作的情况和问题。相声主要是以讽刺进行战斗的艺术,是一种最易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艺术,拥有广泛的听众。陈云非常尊重以相声为代表的曲艺工作的艺术规律,始终强调曲艺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不能只强调政治内容,而忽略了文化娱乐的一面,对曲艺工作提出了许多非常专业、内行的意见。1960年12月22日,陈云在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人员谈曲艺问题时指出:“总的说来,整个曲艺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甚至相声都失之于严肃。劳动、学习一天,非常紧张,下班看戏也像是开会,这样的东西人家不喜欢。特别是曲艺,更应该轻松一点。”24日,陈云在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谈话中,具体分析了新书比传统书的艺术水平低、吸引听众的力量差的原因,指出:“人们在劳动之后,喜欢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这不是听报告受政治教育所能代替的。”这些意见促进了纠正当时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所产生的偏差。1961年2月14日,陈云在同中宣部文艺处负责人的谈话中着重提出,要注意某些艺术形式的趣味性的特点,“现在有些相声不引人笑,有些滑稽戏并不滑稽,就像评弹缺少噱头一样。有人说,保存了噱头和穿插,会破坏评弹艺术的完整性。对不对呢?我看不对,也许去掉了噱头和穿插,才真的破坏了评弹艺术的完整性”。

在工作中,陈云也以相声为例,生动形象地介绍倾听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法的重要作用。1956年7月2日,陈云在同国务院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第八办公室及其所属各部、局、专业公司负责人座谈时说道,主席、中央说,今后每项工作中都要有一批人唱对台戏,侯宝林说相声就是两个人。矛盾统一,事物才有发展,“两个万岁”。我不知道业务部门的同志是否赞成,有反对派督促我们有好处。苏联没有反对派,什么事共产党说了算,结果吃了亏。哪个地方、部门有争论,哪里就出真理;反之,没有争论,大致要出毛病。

改革开放后,由于相声创作队伍薄弱,相声存在着平、白、直、露的缺点,形式单调,语言贫乏,好作品不多,新作品出不来,反而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庸俗低级的作品。陈云对此十分关心。

1984年春节,陈云邀请相声演员侯宝林、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京韵大鼓演员骆玉笙、评书演员袁阔成等曲艺界人士来到中南海欢度春节。陈云与曲艺工作者亲切交谈,询问了曲艺界的情况,听取了他们对曲艺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陈云勉励曲艺工作者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在文艺界内部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陈云对曲艺工作者提出的关于建立曲艺学校、成立曲艺研究机构等要求,表示理解和支持。陈云接见曲艺界人士的消息和春节谈话发表以后,在文艺界和有关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陈云的鼓励下,离开舞台已经四年多的侯宝林担任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筹备组的负责人,并具体从事相声的后勤、辅导工作。

为推动相声艺术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部艺术局、《曲艺》编辑部、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了全国相声评比大赛。1984年6月25日至7月15日,主办单位联合召开了全国相声评比作品讨论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界的第一次盛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地著名的老中青相声演员、作者、理论工作者等100多人。67岁的侯宝林担任了评比活动的顾问,他心情激动地给陈云写信汇报情况。8月29日,陈云亲笔回信,表示祝贺,表达了自己对相声艺术发展的殷殷期待:“祝你们在发展相声艺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1985年4月12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

陈云来信表示祝贺。陈云在贺信中热情赞扬了广大曲艺工作者近几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勉励大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出人、出书、走正路,创作演出更多的具有时代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6年3月,陈云为全国曲艺新节目汇演题词:“出人出书走正路。”

1990年8月,已是85岁高龄的陈云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分别在南京和天津两地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题名,表达自己对曲艺事业的关心。

陈云一直关注、关心着评弹、相声和其他曲艺工作。直到逝世之前,他还惦念着整个曲艺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保持着与曲艺界人士的密切联系。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