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菜用甘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 第二章 国内育成的主要菜用甘薯品种特征简介 (1)

发布日期:2020-05-14 10:1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1.鄂薯10号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3014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鄂薯10号(EC01)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福薯18放任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叶菜型品种,株型半直立,萌芽性好,分枝中等;叶片心形带齿,叶色绿色,顶叶、茎色和叶基色均为绿色;薯形长筒形,薯皮淡红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至绿色,有香味,无苦涩味,无甜味,有滑腻感;食味优;抗茎线虫病和蔓割病,感根腐病。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919.4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1.96%。2011年续试,平均茎尖亩鲜产2182.4kg,比对照增产5.21%。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026.2kg,比对照增产21.35%。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茎蔓粗壮、无病虫害、带心叶的顶段苗,适时早插;平畦种植,合理密植,栽植密度1.3万~1.7万株为宜;科学施肥,促进早发快长。栽后7~10天用稀薄人粪尿1000kg/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浇施,栽后约20天和30天,结合中耕除草,分别用1000kg稀薄人粪尿/亩加配10kg/亩尿素和2kg/亩氯化钾浇施;采摘后及时补肥,以5kg/亩尿素和稀释2~3倍的人粪尿1000kg/亩浇施,以促进分枝和新叶生长;及时管理,促进分枝,移栽后12天左右,应摘心促进腋芽形成侧枝。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10—2012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广东适宜地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不宜在根腐病重发地块种植。

2.鄂菜薯2号

品种名称:鄂菜薯2号

所属种类:甘薯品种

审定单位:国家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审定编号:国薯鉴2015017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特性:菜用型品种,萌芽性好,半直立型,分枝数类型“中”;叶片尖心形,顶叶绿色,成年叶绿色,叶脉绿色,茎蔓绿色;薯形纺锤形,淡黄皮黄肉,结薯集中;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为翠绿色,无苦涩味,有滑腻感;食味鉴定综合评分75.54分,高于对照;高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病毒病、食叶害虫、白粉虱和疮痂病危害轻,高感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2012年参加第一次国家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产1915.53kg,较对照减产2.14%,不显著.2013年参加国家区域试验,茎尖在十试点平均茎尖产量为2294.49kg/亩,比对照平均减产3.57%。2014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在济南、漯河、徐州和儋州四个点收获茎尖产量平均为1920.54kg/亩,比对照增产16.5%。

3.鄂菜薯1号

审定编号:鄂审薯2010001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鄂菜薯1号

选育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WG4×鄂薯3号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2010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

特征特性:基部分枝数10.8个,茎粗0.28cm,叶形心形,顶叶色、叶色、叶脉色、茎色均为绿色,柄基色绿;茎端及表皮无茸毛,最长蔓长160cm;薯皮淡红黄色,薯肉橘红色,薯形长纺锤形。

产量表现:2007—2008年两年平均每公顷产量9787.50kg,比对照南薯88每公顷增产2668.05kg,增产37.48%。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茎蔓粗壮、无病虫害、带心叶的顶段苗,适时早插,这样插后发根快,且生长适温期较长,有利于菜薯茎叶充分生长和产量提高。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基肥以有机肥(人粪尿、厩肥或堆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追肥应以人粪尿为主,适当偏施氮肥,以促进茎叶生长,尽快进入生长高峰。

4.宁菜薯3号

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4008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宁菜薯3号(宁菜薯f18G1)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科所

品种来源:福薯18混合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茎叶菜用型品种,萌芽性好,短蔓;顶叶浅复缺刻,顶叶、成年叶、叶基、茎蔓均为绿色;薯块纺锤形,薯皮白色或淡土黄色,薯肉淡黄色,茎尖无或偶有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至绿色,略有香味,一般无苦涩味;食味较好;高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高感茎线虫病、高感薯瘟病II型,中感薯瘟病I型。

产量表现:2012—2013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507.2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16.74%。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317.5kg,比对照增产19.0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排灌水良好、肥力中上的田块栽培;平畦种植行距20cm×20cm,密度每亩1万株左右,垄畦留种用密度每亩4000株左右;整畦前施用2000kg/亩腐熟有机肥作基肥,无有机肥时,撒施N∶P∶K=15∶15∶15含硫复合肥50kg/亩。薯苗栽插成活后打顶,每隔8~14天采收一次。采收宜在早晨进行。主茎或主要分枝长度15~25cm即可采收,保留基部1~2个茎节,剪取上部整枝。食用前将基部3~5cm纤维化老茎摘除,保留基部叶片、叶柄及嫩尖待用。薯菜两用种植应留主蔓,且酌情控制采摘量。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12—2013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作叶菜用甘薯种植,不宜在茎线虫病和薯瘟病地块种植。

5.薯绿1号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3015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薯绿1号(徐菜薯1号)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台农71×广菜薯2号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叶菜型品种,萌芽性好,株型半直立,分枝多;叶片心带齿,顶叶黄绿色,叶基色和茎色均为绿色;薯块纺锤形,白皮白肉;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至绿色,无苦涩味,微甜,有滑腻感;食味好;高抗茎线虫病,抗蔓割病,感根腐病。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792.9kg,比对照福薯7G6减产4.76%。

2011年续试,平均茎尖亩鲜产2003.9kg,比对照减产3.40%。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774.5kg,比对照增产11.25%。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采用畦栽,株行距20cm×20cm,扦插密度1.3万株/亩为宜;植株成活后要及时摘除顶芽,以利于腋芽生长促分枝;以有机肥作基肥,保持土壤湿度80%~90%,春秋季以大棚栽种为主;每次采摘后,要施肥并灌水。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10—2012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广东、福建适宜地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

6.宁菜薯1号

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3016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宁菜薯1号(宁菜G2)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苏薯9号放任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叶菜型品种,株型半直立,分枝数中等;顶叶三角深复缺刻形,顶叶和茎色均为绿色,叶基淡紫色;薯块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茎尖无茸毛,烫后呈翠绿至深绿色,略有香味和苦涩味,微甜,稍有滑腻感;食味中等;中抗根腐病,中感蔓割病,感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982.4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5.31%.2011年续试,平均茎尖亩鲜产2188.5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5.50%。

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705.6kg,比对照增产12.46%。

栽培技术要点:栽种时做1.2~1.5m宽的畦,栽插密度1.3万株/亩左右;大田栽培施腐熟厩肥2500kg/亩或三元复合肥100kg/亩作基肥;栽种成活后及时摘心以促进分枝;畦面以保持湿润为宜,以确保茎尖的鲜嫩和高产,增加采摘次数;做到及时采摘,以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采摘为佳,采摘后次日需浇腐熟有机液肥,以利发棵增枝。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10—2012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广东、福建适宜地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不宜在茎线虫病重发地块种植。

7.川菜薯211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3017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川菜薯211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薯菜2号放任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或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叶菜型品种,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叶片心形带齿,顶叶、茎色、叶基色为绿色;薯形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白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至绿色,略有香味,无苦涩味,无甜味,有轻度滑腻感;食味优;高抗蔓割病,感根腐病,高感茎线虫病。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561.6kg,比对照福薯7G6减产17.05%。

2011年续试,平均茎尖亩鲜产1894.4kg,比对照福薯7G6减产8.67%。201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1560.2kg,比对照增产2.07%。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减少排种量,最好采用高温催芽、地膜覆盖技术,用多菌灵浸种或浸薯苗,防治黑斑病;平畦种植,行距20cm×10cm,密度1.5万株/亩左右,薯苗栽插成活后打顶促进分枝,嫩茎蔓长15cm左右可以采收,一般间隔5~7天即可采收一次,每条分枝采摘时应留有1~2个节,采后加强肥水管理;种薯繁殖,垄作种植,密度4000株/亩左右,不采茎叶。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10—2012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四川、湖北、福建、海南、河南适宜地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

8.宁菜薯2号

品种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2009

作物种类:甘薯

品种名称:宁菜薯2号(宁菜04G2)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科所

品种来源:泉薯830开放授粉

省级审(认、鉴)定登记情况:无

特征特性:叶菜用品种,株型半直立,萌芽性好,短蔓,分枝数中等;叶片尖心形带齿,顶叶淡绿色,叶基绿色,茎蔓绿色带紫;薯形纺锤形,薯皮黄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呈翠绿至暗绿色,略有香味和苦涩味,微甜,稍有滑腻感,烫后绿色较持久;食味较好;中抗根腐病、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蔓割病。

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国家甘薯菜用型品种区域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195.34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3.10%;2009年续试,平均茎尖亩鲜产2461.16kg,比对照福薯7G6增产5.1%;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茎尖亩鲜产2253.21kg/亩,比对照福薯7G6增产5.58%。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畦作栽培;一般亩栽插10000株为宜,以有机肥作基肥,生长最适温度为18~30℃,保持土壤湿度80%~90%;及时采摘,一般封行以后,甘薯茎叶就可以开始采摘,尽量缩短和简化产品运输流通时间和环节;采摘完叶片的长蔓应及时修剪,保留20cm以内的分枝,以保证养分充足供应,促进植株分枝及新叶生长。

鉴定意见:该品种于2008—2011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3月经全国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建议在江苏、山东、河南、浙江、四川、广西适宜地区作叶菜用品种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