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家畜环境卫生学及牧场设计》 | 第一章 温热环境(第三节 空气温度 1)

发布日期:2020-05-14 18:1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一、空气中热量的来源及其变化

1.空气中热量的来源

空气中热量的多少表现为空气温度的高低,温度是衡量热量的指标。

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反射到大气中被大气吸收加热,这就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由于波长的差异,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被大气直接吸收加热的比例很小,对大气本身的增热作用不大,只能使大气温度升高0.015℃~0.02℃。所以说,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传导和对流,间接来源于太阳辐射。

畜舍空气中的热量来源于畜体散热和外界的传入。畜舍内的家畜,通过蒸发散热和非蒸发散热两种方式,将体热散发到畜舍空气中,使畜舍空气中的热量增加,温度升高。其散热量的大小,与家畜个体散热量和饲养密度有关。夏季,外界大气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作用,使畜舍内温度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与畜舍内外温差及其保温隔热性能成正相关。冬季,畜舍空气也可对舍外大气失热,使畜舍内温度下降。如果畜舍在冬季温度过低,也可以通过人工取暖的方式加热舍内空气,使之达到家畜正常生长生产所需要的温度。

2.气温的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季节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某地的气温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一天24h之中,气温一般在日出前最低,在14点左右最高。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天气状况、地球纬度、地形地势、季节等因素有关。我国各地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大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增。东南沿海一带一般在8℃以下,秦岭和淮河以北在10℃以上,西北内陆地区在15℃~25℃。一年12个月之中,一般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1月份最低。最高月均温度与最低月均温度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与海洋的距离、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在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南北地区气温相差较大,平均纬度向北每增加1度,气温降低1.5℃。而7月份平均气温普遍较高,从广东到河北均在28℃以上。

畜舍气温受畜舍封闭程度以及饲养密度影响。开放舍和半开放舍,舍内气温与外界差异不大,只是让家畜避免了寒风和太阳辐射的直接侵袭。封闭式畜舍,舍内气温受饲养密度和畜舍保温性能,以及人工调节气温程度的影响,可以通过保温隔热等人工办法,让舍内气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封闭畜舍内的不同位置,也存在气温的差异。一般来说,畜舍水平面上的中央部位和垂直面上的中上部位气温较其他部位高,畜舍跨度越大,空间高度越大,这种差异越显著。

二、气温对畜体热调节的影响

(一)等热区和临界温度

1.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概念(图1.1)

...

等热区是指恒温动物主要借助增减散热量的方式(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等热区的下限称之为临界温度。在其下,机体主要依靠化学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等热区的上限称之为过高温度。在其上,因体内蓄热导致代谢升高。根据范特荷甫(Van’t Hoff)定律,温度每升高1℃,化学反应增强1~2倍。即动物体温升高1℃,机体代谢率提高10%~20%,从而导致机体的病理变化。等热区是畜牧生产实际中最经济的环境温度范围,也是能够保证家畜健康的环境温度范围。

在等热区范围内,有一个气温范围,动物机体代谢产热等于散热,家畜不需要进行任何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恒定,这时的环境温度称之为舒适区。舒适区从理论上讲是家畜的最佳生活环境温度。超过舒适区范围,家畜开始进行物理调节,以确保其体温恒定;超过等热区范围,家畜开始进行化学调节,以期维持体温恒定。了解和研究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不同生理阶段家畜的等热区和临界温度,提供科学的饲养管理参数,是畜牧生产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不要过分追求舒适区的环境条件,否则会提高投入,增加生产成本,反而降低畜牧生产的经济效益。

2.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主要因素

(1)动物种类 一般体型大的动物,单位体重体表面积较小,相对散热量少,动物耐寒不耐热,其等热区宽,临界温度低。在完全饥饿状态下,小白鼠的临界温度为29℃~30℃,大白鼠为28℃,猪为21℃,阉牛只有18℃。在完全饥饿状态下,鸽子的等热区为31℃~36℃,鸡为28℃~32℃,山羊为20℃~28℃,犬为20℃~26℃。

(2)年龄和体重 幼年和老年动物,体热调节能力差,等热区较窄,临界温度较高。成年、壮年动物则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例如,体重1~2kg的哺乳仔猪的临界温度高达29℃,6~8kg重的仔猪下降为25℃;体重达到20kg时变为21℃;体重60kg时只有20℃;体重100kg时仅需要18℃。而禁食、两周龄的雏鸡,其临界温度为35℃,等热区仅有1℃。

(3)皮毛状态 毛厚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皮毛保暖性能较好,机体散热能力较差,动物怕热不怕冷,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例如,毛长1~2mm的绵羊,临界温度为32℃,毛长18mm的绵羊为20℃,毛长120mm的绵羊则为-4℃。

(4)饲养水平 家畜采食可以产生体增热。饲养水平越高,体增热越多,家畜越不怕冷,其临界温度越低。例如,采食高水平日粮的绵羊,其临界温度为25.5℃;而采食维持日粮的绵羊,其临界温度则为32℃。

(5)生产力 家畜在生产时会产生生产代谢热。生产力越高的家畜,生产代谢热越多,家畜越不怕冷,其临界温度越低。家畜在泌乳、产蛋、产毛、生长、肥育、妊娠、劳役时都会产热。例如,日泌乳9.5kg的奶牛,临界温度为-6℃;而日泌乳19kg的奶牛,临界温度则为-18℃。

(6)对气候的适应性 长期生活在寒冷或炎热地区的动物已经适应了当地极端气候的变化,其身体结构有利于家畜的热平衡。所以,寒冷地区的动物临界温度较低,等热区较宽。炎热地区的动物则临界温度较高。例如爱斯基摩犬、北极狐、北极鸥的等热区在-30℃~30℃之间。

(7)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不同,家畜的临界温度不同。例如,地面保温性能好或有垫草、群养,可以减少家畜的散热量,降低家畜的临界温度值,增加家畜的等热区范围。

(8)其他气象因素 除了气温外,其他气象因素也可以影响家畜的体热平衡,从而影响家畜的等热区和临界温度。例如,在无风、没有太阳辐射、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定的临界温度,与有风、有太阳辐射、潮湿的条件下测定的临界温度可以相差数倍。

【教学案例8】雏鸡舍实习

大三学生蒋某被分配到养鸡场雏鸡舍实习,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养鸡生产实际。师傅外出前告诉她,育雏期内雏鸡过于喧闹,说明鸡只不舒服,最常见的原因是温度不太适宜。平时要注意观察,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师傅走后,蒋某发现有的雏鸡堆挤在育雏伞下,有的堆挤在墙边或鸡舍支柱周围。雏鸡排泄的粪便较稀且出现糊肛现象。蒋某想起师傅的话,赶忙换上大功率的红外线灯泡。一会儿,雏鸡散开俯卧在地上,伸出头颈张嘴喘气,并寻求舍内较凉爽、贼风较大的地方,特别是远离热源沿墙边的地方。有的雏鸡则拥挤在饮水器周围,使全身湿透,饮水量增加。蒋某急忙给师傅电话联系,在师傅的指导下换上合适的红外线灯泡,雏鸡终于安静下来了。

提问:1.雏鸡的异常行为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什么后果?

2.提高雏鸡舍内温度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3.育雏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气温与畜体热调节

1.高温时的热调节

(1)增加散热量 当气温高于舒适区上限时,家畜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皮温升高,皮温与气温差距拉大,家畜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三种非蒸发散热方式散热,使散热量增加。同时,流到体表的血液更容易通过组织渗透和汗液分泌,促进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家畜开始呼吸急速,张口伸舌或唾沫直流,以热喘息的方式提高呼吸道蒸发散热能力。

在正常的气温下,家畜主要通过非蒸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但随着外界气温升高,皮温与气温的差距缩小,甚至为负数,这时非蒸发散热逐渐失效,进而从环境中得热。这时,家畜逐渐调整为以蒸发散热为主,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蒸发散热。例如,欧洲牛气温从-15℃上升到35℃,皮肤蒸发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比例从5%~10%增加到40%~70%,呼吸道蒸发散热量从4%增加到15%~30%。汗腺不发达或没有汗腺的家畜,呼吸道蒸发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比例更大。

(2)减少产热量 当采用物理调节方式不能维持体温恒定时,家畜就会减少产热量进行热调节。家畜主要表现为少食,少动,少生产,内分泌下降,最终导致各种代谢产热量减少以维持体温恒定。

2.低温时的热调节

(1)减少散热量 在冷应激情况下,家畜为减少蒸发散热量和非蒸发散热量,表现为呼吸变深、汗腺停止活动、血管收缩、家畜蜷缩、竖毛、群居,以减少散热面积,增加保温厚度。

(2)增加产热量 当家畜通过物理调节不能满足体温恒定的目的时,即气温降到临界温度以下时,机体需要通过增加产热量来进行热调节,表现为多食、多动、颤抖、增加内分泌量。家畜在冷应激情况下的颤抖,可以大量增加产热量。特别是骨骼肌的颤抖,可提高2~3倍的产热量。但有实验证明,这种颤抖作用持续时间不长,家畜不能长期依靠颤抖作用维持体热平衡。

3.热平衡的破坏

当家畜的上述调节仍然不能维持体热平衡时,必然引起家畜体热平衡的破坏,引起机体疾病的出现,甚至死亡的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家畜更容易产生热平衡的破坏。

(1)气温高于等热区的上限时,家畜通过减少产热量可以产生一定的体热调节作用。气温继续升高,热调节功能失效,家畜体温上升,体内氧化作用加强,引起家畜产热量增加,同时影响神经和内分泌活动,酶活力提高,体温进一步升高,家畜发生失常现象,表现为消化道蠕动减弱,胃肠道胰腺的分泌、肝糖原的生成减少和血液中蛋白质被破坏,胃肠道消化酶作用和杀菌能力减弱,黏膜抵抗力降低,家畜处于极度衰弱状态。当哺乳动物体温升高到43℃~44℃,家禽体温升高到45℃~50℃时,即陷入昏迷,最后衰竭而死。这种由于高温造成家畜的生理失常,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之为热射病。

动物忍受极端高温的能力,因动物种类、品种、个体、年龄、性别、体重、生产力、营养水平、体表的保温性能,以及对气候的适应程度不同而不同。根据同样炎热环境中体温升高的幅度来衡量牛的耐热性能的物理量,称之为耐热系数(Heat tolerance coefficient)。

耐热系数=100-18*(BT-38.3)

式中,BT为牛试验时测定的体温(℃),38.3为牛的正常体温。耐热系数越大,表示体温升高越小,牛的耐热性越强。

也可以用相同的原理测定猪、羊、鸡等家畜(禽)的耐热性能。耐热系数结合家畜(禽)的生产力,对选择耐热品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气温低于等热区的下限时,只要饲料供应充足,能够自由活动,成年家畜通过增加产热量可以产生相当范围内的体热调节作用。气温继续降低,热调节功能失效,引起体温持续下降,家畜的代谢率也随之下降。动物血压升高,尿液分泌增加,血液浓缩,心跳降低,血液循环失调。呼吸道组织液渗出,毛细血管出血,黏膜被破坏。机体免疫力和体抗力下降,全身衰竭,最后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不同,一般鸟类比哺乳动物更耐寒。例如,动物能够忍受1h体温正常的最低气温,鸭为-100℃,鹅为-90℃,鸡为-50℃,兔为-45℃,大白鼠为-25℃,豚鼠为-15℃。在寒冷刺激下,动物对体温下降有较强的忍受能力。例如,2月龄的幼犬,体温下降到2℃还能存活10d。猴子体温下降到12.5℃才不能复活。如果将体温下降到16℃~18℃的家畜移动到19℃~20℃的环境中,机体会很快恢复正常。

初生的家畜,其热调节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内糖原和脂肪储存较少,被毛少,机体代谢能力弱,其体重小,单位体重体表面积大,所以很容易受低温的影响。例如,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如果个别单独放置,无论环境温度高低,都不能维持正常体温。雏鸡出壳15d,兔、鼠出生10d,犬猫出生3~4d,仔猪出生2d,这些家畜才具有较好的热调节能力。因此,才出生的家畜都需要提供特殊的温暖小气候,如特别保暖的小环境或提供红外线加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