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邓小平手迹故事》 | 关心防洪工作和水利建设

发布日期:2020-06-01 18:2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防洪斗争的胜利,是集体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胜利。

邓小平

这是1963年11月14日,邓小平为“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所写的题词。

1963年8月初,海河流域发生了一场连续7天的特大暴雨,造成海河流域特大洪水。暴雨中心在河北省内丘县,7天降雨量达2050毫米,为当时我国大陆最高记录。104个县(市)受灾,其中35个县(市)被淹,36座县城被水围困。京广铁路被冲毁75公里,中断行车27天。全流域淹没农田440万公顷,倒房1450万间,受灾人口2200余万人,死亡56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经大力抢险和适时调度,才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河北省为了展现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和全体军民的艰苦奋战,决定在天津举办“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

邓小平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为即将在天津开幕的“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题词。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题词:“记取这一次洪水和其他各次水旱灾害的经验教训,全省人民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决心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地把河北水利建设好。”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题词:“向为战胜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而进行顽强斗争的各级干部、各界人民、部队官兵表示最大敬意!要为支援灾区、重建家园、争取明年丰收、彻底治理海河而继续奋斗!”

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题词:“战胜洪水,保卫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题词:“防洪斗争的胜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12月13日,展览会在天津开幕。

邓小平对我国的水利和防洪建设十分关心,尤其是两大水系——长江和黄河的水利工程建设。

1961年3月,邓小平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看望施工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当时大坝已经浇筑到设计标高353米,但还没有竣工。邓小平登上坝顶,询问蓄水后的情况,指出要认识改造黄河的艰难性、复杂性。经1961年第一个汛期的实践,证明“蓄水拦沙”方案的不周,使渭水两岸农田被淹和盐碱化扩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亲赴陕西考察,并找人了解情况,讨论方案,改“蓄水拦沙”为“滞洪排沙”。

1964年4月,邓小平又亲赴三门峡水库视察。他在同有关人员谈三门峡水库上游治理问题时指出:“三门峡的治理方针是,上边拦泥,下边防洪排沙。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搞好治理了,可以多出商品粮。搞不好,就要出大问题。”

邓小平回京后指示水电部加快三门峡工程改建的速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64年12月主持召开治黄会议,邓小平积极协助解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问题。增建工程于1965年动工,1969年竣工。历经几十个春秋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防凌、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0年7月,邓小平视察黄河花园口。在黄河大堤上,他详细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走下大堤,来到黄河主航道旁,邓小平仔细观看黄河主流的流量,询问黄河泥沙的情况和防止泥沙淤积的措施,指出:“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处的黄河下游最后一段峡谷中,1994年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1年12月竣工。

1980年7月上旬,邓小平乘船对长江三峡进行了一次考察。7月11日晚9时,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邓小平乘“东方红”32号轮船,离开重庆前往武汉。船停泊四川省万县时,邓小平向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了解鄂西资源情况,询问鄂西铁矿分布的地区、矿石品位、川汉铁路选线的情况。7月12日上午,乘船经过三峡,又向魏廷铮了解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三峡大坝的选址问题。下午3时,抵达宜昌市。在三三〇工程局码头下船,视察葛洲坝工程。在工程局接待室观看了电动模型,听取了工程局党委第二书记、局长廉荣禄关于枢纽布置及施工进展情况的汇报。他还接见了宜昌地、市、县、军分区、工程局领导及三三〇工程局各分局、厂、院、校、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并合影留念。随后,邓小平又视察了二号船闸、二江电站厂房、二江建筑迎水面,询问了工程规模、总工程量、总装机容量、发电机组制作、施工总投资和总进度、大江截流方法等情况。

7月13日晚7点,邓小平一行抵达武汉。在武汉期间,邓小平听取胡耀邦、姚依林等人的工作汇报。在谈到三峡问题时指出,修建三峡工程,对航运的影响不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大,而对防洪所起的作用大,发电效益很大。因此,轻易否定三峡工程不好。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三峡问题,决定由科委、建委组织水利、电力等部门专家进行论证。

1985年1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领导同志工作汇报时,就三峡问题作出决策:“如果采取中坝方案,虽然增加五十万人的搬迁,但可以增加装机容量七百万千瓦。有了这一条,就可以把那五十万人养活下来,万吨船也可以到重庆。反正是两条:一条是万吨轮要能到重庆;第二条是能防洪。建设周期延长二三年可以。基础按中坝方案做,没有危险。”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这一有史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凝聚了邓小平的心血。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