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 学习情境六 棉、烟及糖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务3 糖料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20-06-03 15:41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糖料作物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并能识别,了解其发生规律;能够制订合理的糖料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能根据本地糖料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关知识

一、甘蔗凤梨病

甘蔗凤梨病在我国各植蔗省区均有发生,是甘蔗萌芽期重要病害,发生严重时造成发芽率低,可达到50%以上。

1.症状识别

从蔗种切口、蔗桩断面侵入。感病初期在切口处变红并发出凤梨(菠萝)香味,后逐渐变黑并产生很多黑色的煤粉状物(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或刺毛状物(子囊壳),病菌从两端切口向茎的中心迅速扩展,使蔗种的薄璧细胞遭到破坏,致种苗形成空腔,仅残留似一束头发状的维管束在其中。蔗株染病蔗叶凋萎,外皮皱缩变黑,严重的植株死亡。

2.发病原因

病原菌无性态为奇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 paradoxa(de Seynes)V.Hohnel,属半知菌亚门异根串珠霉真菌;有性态为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Dade)Moreau,属子囊菌亚门长喙壳属真菌。无性态有大小两种类型孢子。小型孢子为内生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方形,壁薄,初无色,后变褐色;大型分生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壁厚,初色浅,老熟后呈黑褐色,四周具刺状突起。子囊壳球形,深褐色,喙长而细,黑色。子囊卵形至近棍棒状,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见图6-3-1)。

3.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是伤口寄生菌,主要为害种蔗、宿根蔗和受伤蔗茎。病原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潜伏在带病的组织里或落在土壤中越冬,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在适宜的条件下从蔗种两端的切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菌丝生长在甘蔗髓部薄壁组织内,随后在两端切口产生大量的大、小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容易萌发,靠气流、土壤、灌溉水、切种刀和昆虫等传播,进行重复侵染。而大分生孢子则要休眠一段时间才能萌发。

种苗在窖藏期间,通过接触传染,也能引起病菌蔓延。长期的低温和高湿是凤梨病严重发生的两个主导诱因。土壤黏重的蔗田,灌溉后立即整地种植,造成土壤板结或低洼积水。蔗种在贮藏、运输期间,环境密闭、高温潮湿,易诱发病害。萌芽快的抗病力强,萌芽慢的抗病力弱。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良种;选用蔗茎大小中等、节间无病的梢头苗留种;掌握下种适期;冬植、早春植蔗采用地膜覆盖;重病区实行1~2年水旱轮作。

(2)药剂防治。种苗消毒、浸种处理可用2%~3%石灰水浸种12~24h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浸种3~5min;秋植采种及早春收砍宿根易发生凤梨病引起败蔸,用2%~3%石灰水或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喷淋蔗桩。

二、甘蔗黑穗病

甘蔗黑穗病又名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灰包病等,已成为世界各甘蔗产区一种普遍发生的甘蔗病害。目前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福建等省甘蔗产区普遍发生,并呈日趋加重的态势,在旱地蔗及宿根蔗地上更为严重。

1.症状识别

蔗株感染早期表现为叶淡绿、细长,分蘖增多,茎细小,萌芽增生等症状。该病害典型症状为蔗株梢头长出一条黑穗。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感染蔗株在病菌侵染2~4个月开始形成黑穗,在病菌侵染6~7个月黑穗长度可达到顶峰。黑穗长短因品种而异。短为几厘米,直或弯曲,长至几十厘米,向下弯卷成圈,有些品种可达1m多。黑穗由寄主组织和病菌组织共同组成,中间1条心柱由寄主薄壁细胞和维管束细胞构成,初期呈白色,软脆,后期逐渐变成黑色,坚韧。

2.发病原因

甘蔗黑穗病病原菌为甘蔗鞭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病菌营养菌丝为无色,具膈分枝。营养菌丝分离成单个产孢小菌块,形成厚垣孢子堆,黑色。厚垣孢子单胞,近圆形,棕色或黑色,具乳突,表面密生细刺。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大小不一的担子,担子具3~4个细胞,每个担子细胞产生1至数个担孢子,担孢子透明,椭圆形。一个黑穗估计最高可产生10^11(10的11次方)个孢子,最幼嫩的孢子在鞭的基部,较老的黑褐色的成熟孢子在鞭的较高部位,鞭顶端的孢子最先成熟。

3.发病规律

遗留在蔗田枯叶、残根、残茎上和土壤里越冬的病菌以及带菌蔗种、田间的宿根病蔗是主要的初侵染源。越冬存活的病菌经媒介在蔗田传播扩散,落到蔗芽鳞片的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子,担子萌发产生侵染菌丝侵入到寄主体内,寄生于寄主的分生组织和细胞间隙。侵染菌丝产生吸孢穿破寄主细胞壁进入寄主细胞,吸取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并在蔗株细胞内随着蔗株的生长而扩展,随着蔗株生长点的向上生长而逐渐向上蔓延。当寄主的生长点受到寄主体内的病菌刺激后,寄主的生长锥加快分化,节间徒长,蔗株末梢顶端抽出细长的鞭状物,并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借气流、雨水等对田间蔗株形成再次侵染。

病菌主要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人事活动等在田间进行传播扩散。此外,带菌蔗种的调运是主要的远距离传播方式。冬春长期干旱而夏季雨水偏多的气候条件常造成病害暴发流行。宿根蔗比新植蔗发病重,宿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氮肥施用过多,会促使迟分蘖和侧芽生长,发病重。

4.防治技术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选闽糖70-611、云蔗71-388、云蔗81-173、川蔗7号、川蔗11号等。

(2)实行轮作,如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或苜蓿等作物轮作;在病区要选留无病株的第一度梢头苗做种。清除田间的病枯叶、残根、残茎、病宿根以及深翻土壤可以减少次年侵染为害蔗株的侵染源;最好在抽出黑穗前拔除病株,抽出黑穗的要小心剪下放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适时灌水,及时培土,防止倒伏,减少侧芽生长。

(3)种苗消毒,带菌种苗用52℃热水浸种18~30min,加入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效果更好;也可用1:100的43%福尔马林液浸种5min,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2h,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种5~7min,也可用3%石灰水浸种24h。

三、甜菜褐斑病

甜菜褐斑病俗称火聋叶子,是甜菜最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3大甜菜产区的主要病害。甜菜褐斑病流行时,严重影响甜菜的块根产量和含糖率,给农业生产和制糖工业带来的损失是极其严重的。一般情况下使块根产量减少15%~20%,含糖率下降0.8°~2°,茎叶产量减少40%;严重时块根产量减少30%~40%,含糖率下降3°~4°,茎叶产量减少70%。

1.症状识别

主要发生在甜菜植株的叶片及叶柄上,同时,在甜菜采种株的茎秆、根头、花枝、种球上也可产生病斑。叶片感病最初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斑点,病斑小且数量多,直径3~5mm;病斑红色、褐色至紫色,病斑边缘为红褐色或深紫色,中央为黑褐色或灰白色,病斑组织中央变薄、变脆,容易破裂或脱落穿孔。气候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大量灰白色霉状物(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较重时,病斑逐渐扩展连成一片,导致整个叶片变褐枯死、脱落。

2.发病原因

病原菌为甜菜生尾孢Cercospora beticola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病菌菌丝橄榄色,生在寄主细胞间,集结成菌丝团。分生孢子梗褐色,2~17根束生,顶端色淡或无色,不分枝。分生孢子着生于梗顶端,无色,鞭形或披针形,具6~12个膈。分生孢子发育适温为25℃~28℃,高于37℃或低于5℃时则发育停滞,45℃处理10min即死亡。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98%~100%,在水滴中最好。菌丝团的生活力强,在种球或叶片上能存活两年。(见图6-3-2)

3.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球、留种株根头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春季温度、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叶片上的水滴或露滴中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在叶片细胞间蔓延,形成病斑。降雨、大雾或灌水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田间湿度大,病害加重,连作地也重。

4.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如甜研、双丰、吉甜等系列品种;实行4年以上轮作,轮作时甜菜必须与上年的甜菜地距离500m以上;清理田间残株病叶,实行秋翻。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灭病威(即20%多菌灵+20%硫黄)胶悬剂,每亩50~65mL,配成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10~15d喷1次,连喷2~3次。

四、甘蔗螟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

甘蔗螟虫俗称钻心虫,在我国大部分蔗区均有发生,是为害甘蔗的所有害虫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类害虫。田间常见的甘蔗螟虫主要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大螟和白螟等。均以幼虫为害,甘蔗苗期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枯心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40%~60%;生长中后期钻蛀为害蔗茎(螟害株率严重的高达80%),降低产量和糖分。近年来,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并呈日趋加重之势。

2.形态识别

二点螟又称粟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见图6-3-3)。

(1)成虫。体长10~15mm,翅展12~18mm。雌蛾灰黄色,腹部肥大呈纺锤形。雄蛾暗灰褐色,腹部较小呈圆锥形,前翅长三角形,前缘角呈锐形,外缘近圆形,中室呈暗灰色,中室的顶端及中脉下方各有一个暗灰色的斑点。翅外缘有成列的微小黑点7个,缘毛成3层,外层白色,中内层灰黄色。后翅宽阔、白色而有光泽。

(2)卵。短椭圆形、扁平,长1.2mm,宽0.37mm,卵壳有龟甲状刻纹。卵一般产成2~4列的块状,呈鱼鳞状排列。

(3)幼虫。初孵蚁螟暗灰色,随后变淡黄色,3龄幼虫开始见灰色的背线、浅紫色的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共5条。每节背面有4个褐色斑点呈梯形状。头赤褐色至暗褐色,前胸背板在1~2龄时呈黑色,3~6龄转变为淡黄褐色,尾节背板黄褐色,气门椭圆形,黄褐色。

(4)蛹。体长12~15mm,淡黄褐色有光泽,腹部的背面残存着幼虫期的紫色纵线5条。第5~7节的前缘有黑褐色波状隆起线,第7节最为明显,尾端呈截断状,肛门周缘隆起,有两个缺凹。

3.发生规律

二点螟在我国主要蔗区由北向南发生代数呈3~6代递增,以老熟幼虫在蔗头、秋笋和残茎内越冬。通常以第一、二代幼虫为害宿根和春植蔗苗,造成枯心,其中以第二代为害较重;第三代以后为害成长蔗,以6~9月的田间密度较高。成虫于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产在蔗苗下部叶片背面。幼虫孵出后即爬至叶鞘内侧取食为害,3龄后再蛀入蔗茎组织,形成隧道,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或螟害节,幼虫蛀入孔口周缘不枯黄,茎内蛀道较直而过节。幼虫老熟后先在为害处上部咬出一个羽化孔,然后在其中化蛹。冬季,老熟幼虫在受害茎的蔗头越冬。

4.防治技术

(1)选用耐虫、抗虫的优良品种。如闽糖70-611、闽选703、新台糖16、新台糖25号等,并注意选用无虫口的壮健蔗做种苗。

(2)清洁蔗田,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获时,采用小锄低斩收蔗。收获后及时清除残叶、茎、头和秋笋,进行集中烧毁。播种时进行土壤消毒,尽量减少和消灭越冬虫源。

(3)改进栽培制度。合理安排春、秋植和宿根蔗田的位置,避免地块交叉,减少蔗螟的传播。实行合理轮作,适当提早种植,施足底肥,早追勤施,促进甘蔗早生快长,提高分蘖,生长健壮,有利于增强蔗株抗螟能力。在甘蔗生长期经常检查,发现枯心苗、枯心鞘应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适当剥除枯叶,使蔗行间通风透光。

(4)化学防治。加强测报工作,狠抓第一、二代蚁螟盛孵高峰期的药剂防治,可在二点螟孵化高峰期每公顷用18%杀虫双水剂3kg加40%乐果乳油1.5kg加水喷洒,或用20%三哩磷乳油1.5kg防治,效果较好;也可在蔗螟为害盛期前10d,每公顷施3%呋喃丹颗粒剂30~45kg,或在螟卵盛孵期前3~5d用5%杀虫双颗粒剂45kg均匀撒施于蔗株茎部,然后覆土,对各种蔗螟均有显著的效果。

任务实施

(1)结合教师讲解及对标本的仔细观察,识别糖料作物常见病虫害并描述其识别特点。

(2)选择害虫发生较重的田块,调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为害情况及特点,形成调查报告。

(3)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综合防治方案。

(4)认真撰写实训报告。

项目学习评价表

练习题

1.甘蔗凤梨病的田间症状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2.依据甘蔗黑穗病的发病规律拟订综合防治方案。

3.根据甘蔗螟虫的发生规律拟订综合防治方案。

(作者:曹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