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一)蕨类植物门(凤尾蕨科)

发布日期:2020-06-08 16:47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22.蜈蚣草

【别名】蜈蚣蕨、牛肋巴、舒筋草。

【拉丁学名】Pteris vittata L.

【分类地位】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0.3m以上,根状茎短柱状,直立或稍斜生,密生黄褐色条状鳞片。叶簇生;叶片羽状,长20~90cm,宽5~25cm,羽片无柄,窄长卵形或条状披针形,中央裂片最长,中部裂片长6~15cm,宽5~10m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浅心形,稍膨大,两侧多少呈耳形,上侧常覆盖叶轴;不育羽片的边缘有细密锯齿,侧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条形,生于小脉顶端的联结脉上,靠近羽片边缘连续分布;囊群盖同形,膜质。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或建筑物附近。生于石灰岩地段、岩壁、石缝中,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重庆各区县海拔300~2000m有分布。我国长江以南至陕西、甘肃、河南南部也有分布。

【药性功能】淡、平。祛风活血、解毒杀虫。

【主治病症】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外用治蜈蚣咬

伤、疥疮。

【用量用法】根状茎6~9g,水煎服。外用全草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蜈蚣草

23.凤尾草

【别名】井栏边草、鸡脚草、金鸡尾、凤尾蕨。

【拉丁学名】Pteris multifida Poir.

【分类地位】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直立,质硬而短,密被披针形、黑褐色鳞片。叶簇生,二型,草质,无毛;叶柄具4棱,长15~25cm,灰棕色或禾秆色;叶片长卵形至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4~7对,条形,互生,下部1~2对羽片通常二至三叉状分裂,上部羽片单一,除基部一对有柄外,其他各对羽片基部沿叶轴下延,在叶轴两侧形成狭翅,不育羽片比能育羽片较宽,边缘有不整齐锯齿并有软骨质的边,能育羽片狭条形,顶部渐尖,全缘,仅不育的顶部有细齿。孢子囊群线状,沿下面叶缘连续分布。

【分布生境】缙云山广布,生于墙缝及路边石缝中。重庆各区县,海拔1500m以下地区有分布。我国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四季可采,鲜用或洗净晒干。

【药性功能】淡、微苦、凉。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痢疾、肠炎、肝炎、泌尿系统感染、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菌痢、肠炎:凤尾草30~60g,水煎服。

②治便血、尿血:凤尾草30g,水煎服,或鲜凤尾草适量,捣烂绞汁,开水冲服。

③治黄疸型肝炎:鲜凤尾草90g,捣烂绞汁服。

(①~③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蛇虫、蜈蚣咬伤:凤尾草叶60g、酢浆草嫩叶30g,共捣烂敷伤处。(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凤尾草

24.凤尾蕨

【别名】大叶井口边草、井边草、凤尾草。

【拉丁学名】Pteris cretica L. var. nervosa(Thunb.)Ching et S.H. Wu

【分类地位】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100cm。根状茎斜生,被深褐色条状披针形鳞片。羽状复叶二型,多数,簇生;叶柄长20~40cm,禾秆色或深禾秆色,有4棱,光滑;叶片长卵形至长圆形,一回羽状,羽片4~7对半,条形,互生或近对生,下部1~2对羽片常二至三叉状分裂,上部羽片单一,不分裂,条状披针形,长10~25cm,宽10~20m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孢子叶与营养叶相似而略窄,全缘,仅先端不着生孢子囊群部分有锯齿;孢子囊群着生于羽片边缘,囊盖窄长,灰色,膜质。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北温泉、绍隆寺、洛阳桥、杉木园等地,生于墙脚、石缝、路边及林缘草丛中。重庆各区县海拔2000m以下有分布。我国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淡、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病症】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痢疾、泌尿系统感染、肾炎水肿。外用治烧烫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凤尾蕨

25.剑叶凤尾蕨

【别名】井边茜、小凤尾草、三叉草、凤尾草。

【拉丁学名】Pteris ensiformis Burm.

【分类地位】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60cm。根状茎细柱形,斜生或横卧,疏被黑褐色条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营养叶较矮小,叶柄长5~20cm,禾秆色,表面光滑,有4棱;叶片长圆卵形,长10~25cm,宽5~15cm,二回羽状,羽片3~6对,互生或对生,下部的有柄,向上渐无柄,二回小羽片1~3对,有时仅为二叉,中央小羽片常较长,小羽片条状披针形,宽1~1.5cm。孢子叶较长大,小羽片窄条形或披针形,宽2~6mm,全缘,仅先端不育部分有尖锯齿;孢子囊群沿小羽片边缘分布,囊群盖窄条形。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黛湖附近,生于路旁、林缘的山坡石缝中。酉阳、黔江、南川、江津、北碚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也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至大量拔取全草晒干。

【药性功能】甘、苦、微辛、凉。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病症】黄疸型肝炎、痢疾、乳腺炎、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凤尾草、酢浆草、连钱草各30g,水煎服。(出自《香港中草药》)

②治痢疾:剑叶凤尾蕨、刺黄柏、刺杨梅各15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剑叶凤尾蕨

26.刺齿凤尾蕨

【别名】半边旗。

【拉丁学名】Pteris dispar Kze.

【分类地位】凤尾蕨科,凤尾蕨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状茎斜生,顶端及叶柄基部被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与叶轴栗色或淡栗色,叶片二至三回羽裂或半边深羽裂,羽片3~8对,对生或互生,三角状披针形或半边三角形,顶端长尾状渐尖,羽裂几深达羽轴,在羽轴隆起的狭边上有啮齿状小突起,但不具软骨质尖刺,裂片宽约3mm,基部下侧1片裂片较长,在其下缘有时还能再产生裂片,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短,有时上侧仅浅裂,稀近全缘,不育叶边缘有尖锯齿,能育叶与不育叶同型而较长,除不育先端有锯齿外其余均全缘。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生于路边石缝中。武隆、南川、北碚,海拔800m以下地区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苦、涩、凉。清热解毒、止血祛瘀。

【主治病症】治肠炎、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疮毒、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9~18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流行性腮腺炎:刺齿凤尾蕨15g,大青叶15g。水煎服。(出自《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刺齿凤尾蕨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