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荨麻科)

发布日期:2020-06-13 20:42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72.裂叶荨麻

【别名】白活麻、活麻草、火麻、荨麻。

【拉丁学名】Urtica fissa E. Pritz.

【分类地位】荨麻科,荨麻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通常不分枝,高50~100cm,全株被螫毛和反曲的微柔毛;根状茎横走。叶对生,叶片阔卵形或卵圆形,长5~12cm,宽4~10cm,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微心形,边缘5~7对缺刻状裂,裂片三角形,有不规则牙齿,下面生柔毛,沿叶脉生螫毛;叶柄长1~7cm,生于茎下部者较长,向上逐渐变短;托叶2片,长椭圆形。单性花,雌雄同株或异株,花序腋生;雄花序长达10cm,具稀疏分枝,雌雄同株者,雌花序在上,雄花序在下,雄花直径约2.5mm,花被片4枚;雌花序较短,分枝极短,雌花小,长约0.4mm。瘦果近球形,扁平,有细柔毛,花期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一带。重庆大部分区县,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9月采收,切段晒干。

【药性功能】甘、淡、微寒。有小毒。祛风除湿。

【主治病症】风湿骨痛,小儿吐乳,皮肤湿疹,高血压病。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外洗。

【附方】①治高血压病、手足发麻:荨麻根30g,水煎服。(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

裂叶荨麻

73.毛花点草

【别名】雪药、波丝草。

【拉丁学名】Nanocnide lobata Wedd.

【分类地位】荨麻科,花点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丛生草本,高10~25cm。茎多分枝,具弯曲的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三角状卵形或扇形,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粗钝锯齿,两面被白色长柔毛,上面有白色点状突起;叶柄长1~2cm。花单性,白色,雌雄同株;雄花序,从枝梢叶腋生出,雄花花被片5枚,雄蕊5个,与花被片对生;雌花序从上部叶腋生出,具短梗,每朵雌花有花被片4枚,柱头画笔头状,有时雌花序周围有数朵雄花。瘦果卵形,有小点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潮湿处。重庆各区县,海拔150~16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5~7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酸、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血。

【主治病症】烧伤、疮疖、痱子、跌打损伤、咯血、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咯血:毛花点草全草30~60g,水煎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毛花点草

74.大蝎子草

【别名】大钱麻、大荨麻、大荃麻、蝎子草、红活麻。

【拉丁学名】Girardinia diversifolia(link)Friis.

【分类地位】荨麻科,蝎子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5~2m,茎有明显的纵条棱,全株密被粗毛和螫毛。单叶互生,叶片宽卵形,长8~18cm,宽8~20cm,掌状3~5深裂,边缘具不规则粗锯齿,基部圆形、截形或心形,上面深绿色,密布点状钟乳体,背面淡绿色,两面均生粗毛和螫毛;叶柄长3~18cm,有细纵条棱,密生细毛,散生粗螫毛。雌雄同株或异株,穗状花序腋生,花淡黄绿色;雄花序长12~20cm,具少分枝,花密集,花被片及雄蕊均4枚;雌花序长13~18cm,有少数分枝,花密集;花被管状,先端2裂,不等大,柱头丝状。瘦果扁圆形,黄褐色,长约2mm,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抱托,顶有宿存的小柱头。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水马门一带潮湿地。重庆东部、南川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

【药性功能】苦、辛、凉、微毒。祛痰、利湿、解毒。

【主治病症】咳嗽多痰,风湿痹痛,水肿,跌打疼痛,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方】治风湿痹痛:红活麻150g,蜘蛛抱蛋根150g,白酒500g,每服15g,每日2次。(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大蝎子草

75.齿叶冷水花

【别名】透明草、虎牙草、水石油菜、矮冷水花。

【拉丁学名】Pilea peploides(Gaud.)Hook. et Arn. var. major Wedd.

【分类地位】荨麻科,冷水花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30cm,茎肉质,多分枝,全株无毛。叶对生,叶柄纤细;叶片菱状扁圆形、菱状圆形,有时近圆形或扇形,长10~21mm,宽11~23mm,先端圆形或钝,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浅牙齿,上面密生短杆状钟乳体,下面有暗紫色腺点,基出脉3条,网脉不明显。花雌雄同株;二歧聚伞花序或伞房状,近无总花梗;雄花花被片及雄蕊均4枚,雌花花被片2枚。瘦果成熟时深褐色。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水池边,生于山坡、路旁阴湿处及林下阴湿处。南川、北碚,海拔150~13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淡、微辛、微寒。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祛风除湿、祛瘀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咳嗽、哮喘、风湿痹痛、肾炎、水肿、跌打损伤、骨折、痈疖肿毒、瘙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6g,水煎服。(鲜品18~36g)。外用,鲜品全草捣烂敷患处或浸酒涂。

【附方】①治急性肾炎:矮冷水花30~60g,水煎服。

②治外伤出血:矮冷水花鲜草嚼敷或捣烂敷。

(①②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③治跌打损伤、骨折:矮冷水花鲜全草捣烂,用酒炒热后,包敷患处。(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齿叶冷水花

76.冷水花

【别名】土甘草、水麻叶。

【拉丁学名】Pilea notata C.H. Wright

【分类地位】荨麻科,冷水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常丛生。茎肉质,直立,不分枝,高30~50cm,带红色,干时变褐色,下部常有棱,无毛。叶对生,常集中于茎的上部;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狭披针形,长3~13cm,宽1~4cm,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顶端渐尖至尾状渐尖,边缘具锯齿或圆齿状锯齿,上面深绿色,疏生粗毛,下面带紫红色或淡绿色,无毛,钟乳体小,不明显;叶柄长0.5~5cm;托叶膜质,三角形,宿存。雌雄异株,雄花序具长总梗,长2~4cm;雌花序具短总梗,长0.5~1.5cm;雄花直径1.5~2mm,花被片4枚,雄蕊4枚;雌花小,长约0.5mm,花被片3枚,不等大。瘦果小,宽卵圆形,长约0.7mm,熟时有细疣状突起。花期3~5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沟边、竹林中,海拔400m左右。城口、巫山、巫溪、奉节、黔江、彭水、涪陵、南川、北碚,海拔30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淡,微苦,冷凉。健脾利湿,消肿散结,和胃。

【主治病症】主治脾虚水肿、湿热黄疸、赤白带下、消化不良、肺结核。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浸酒服。

【附方】①治肺痨:水麻叶30g,泡酒服。(出自《贵州草药》)

②治小儿夏季热、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冷水花全草、淮山药各30g,炖猪瘦肉或鸡蛋吃。(出自《湖南药物志》)

③治跌打损伤:冷水花30g,酒水各半,炖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冷水花

77.赤车

【别名】岩下青、毛骨草、吊血丹、拔血红、风湿草。

【拉丁学名】Pellionia radicans(Sieb. et Zucc.)Wedd.

【分类地位】荨麻科,赤车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肉质;根状茎横走,具分枝,匍匐着地生出不定根;直立茎高25~30cm,无毛或疏生微柔毛。叶具短柄或无柄,不对称,窄卵形或卵形,长1~6cm,宽0.7~2.5cm,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为偏斜的楔形,上面深绿色,被有长硬毛及微小的线状钟乳体,下面淡绿色,脉上被长柔毛,边缘在中部以上疏生浅牙齿。雌雄异株,雄花序的花序梗长0.5~2cm,花被片5片,倒卵形,雄蕊5枚;雌花序无梗或具短梗,具多数密集的花,成球状,直径约7mm;雌花花被片5片,线形,长约1mm。瘦果卵形,长约8mm,有小疣点。花期4~7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缙云寺附近,生山谷林下。奉节、南川、永川、北碚、江津,海拔20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春、夏、秋三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辛、苦、温,有小毒。祛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疮疖、牙痛、骨髓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气管炎、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骨髓炎:全草15~30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挫伤肿痛:赤车全草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患处。

③治毒蛇咬伤:鲜赤车全草,捣烂外敷。

(②③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急性关节炎:赤车15g,勾儿茶60g,水煎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赤车

78.苎麻

【别名】白麻、圆麻。

【拉丁学名】Boehmeria nivea(L.)Gaud.

【分类地位】荨麻科,苎麻属。

【形态特征】亚灌木或灌木,高1~2m,茎直立,茎上部和叶柄均密被灰白色毛。叶互生,叶片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为卵形,长7~15cm,宽4~11cm,先端短尾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白色柔毛,基脉3出,侧脉2~3对;背面脉上密生灰褐色硬毛;叶柄长2.5~9.5cm;托叶分离,钻状披针形,长7~11mm,早落。单性花,雌雄同株,圆锥花序腋生,淡绿色;雄花序通常位于雌花序之下;雄花花被片4,卵形,外面密生柔毛,雄蕊4,长约2mm;雌花簇球形,再组成长圆锥花序;雌花花被片管状,有2~4个齿,外面被柔毛,柱头线形,长0.5~0.6mm。瘦果椭圆形,长约1mm。花期9月,果期10月。

【分布生境】产于么店子等处,海拔250~800m。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或栽培。

【药用部分】根、叶入药。

【采集期】冬季挖根,秋季采叶。

【药性功能】根:甘、寒;清热利尿、凉血安胎。叶:甘、凉;止血、解毒。

【主治病症】根:治感冒发热,麻疹高烧,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孕妇腹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叶:外用治创伤出血,虫、蛇咬伤。

【用量用法】根9~15g,水煎服。根、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粉撒患处。

【附方】①治脱肛不收、妇女子宫脱垂:鲜苎麻根一握切碎捣烂,煎水熏洗,一日2~3次。

②治尿血,血淋,妇女赤、白、黄色带下:苎麻根30~60g,水煎去渣,一日分2次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习惯性流产或早产:鲜苎麻根30g,干莲子(去心)30g,糯米30g,清水煮成粥,去苎根服,每日3次,至足月。(出自《湖南药物志》)

苎麻

79.雾水葛

【别名】脓见消、水麻秧、拔脓膏。

【拉丁学名】Pouzolzia zeylanica(L.)Benn.

【分类地位】荨麻科,雾水葛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主茎直立,高12~40cm,不分枝或下部有1~3对长分枝,长分枝的长度与主茎相近,被短伏毛,或同时混生疏展毛。叶对生或茎顶部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宽卵形,长1.2~3.8cm,宽0.8~2.6cm,顶端短渐尖或钝,基部圆形,全缘,两面被疏伏毛,侧脉1对;叶柄长0.3~1.6cm。团伞花序腋生,通常两性混生,直径1~2.5mm;苞片三角形,长2~3mm。雄花有短梗,花被片4片,长圆形,长1.5mm,雄蕊4枚;雌花花被壶状,长约0.8mm,顶有2齿,外面密被柔毛,果期呈菱状卵形,长约1.5mm。瘦果卵形,长约1.2mm,淡黄白色,上部褐色,或有时全部黑色,有光泽。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白纸厂一带。重庆石柱、开县、万县、忠县、南川、万盛、綦江、江津、铜梁、璧山、北碚,海拔200~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用。

【药性功能】甘、淡、寒。清热解毒,排脓,通淋。

【主治病症】主治疮疡痈疽、乳痈、风火牙痛、痢疾、泄泻、淋证、白浊。

【用量用法】内服9~18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乳痈、疖肿:鲜全草30~60g,水煎服,同时取鲜全草捣烂,外敷患处。

②治牙痛:全草适量,水煎,含漱。

③治尿路感染、痢疾、肠炎:鲜全草30~60g,或全草15~30g,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硬皮病:雾水葛叶、葫芦茶叶和食盐捣烂外敷,并用雾水葛茎和葫芦茶煎水洗擦。(出自《中药大辞典》)

雾水葛

80.红雾水葛

【别名】大粘药、玄麻、山毛柳、野麻公。

【拉丁学名】Pouzolzia sanguinea(Bl.)Merr.

【分类地位】荨麻科,雾水葛属。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1~2m;多分枝,小枝灰色或灰褐色,幼时密被短糙毛。叶互生;叶柄长1~3cm,被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长3~6mm,棕色,近无毛,脱落;叶片纸质,卵形或狭卵形,长3~12cm,宽1.5~4.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小牙齿,两面均稍粗糙,均被短糙毛,叶下面带银灰色并有光泽,侧脉2对。通常雌雄同株,花多数,簇生于叶腋,无梗或近无梗;雄花花被片4片,狭倒卵形,长约1mm,合生于中部,雄蕊4枚;雌花被管状,长约1.2mm,顶部2~4齿裂,外面被糙毛,柱头线形,长约1mm,脱落。瘦果卵形,淡黄白色,长约1.6mm。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五指峰附近林缘。武隆、南川、綦江、合川、巴南、北碚,海拔25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药用。

【采集期】5~11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涩、微辛、温。舒筋活络,拔毒消肿。

【主治病症】治风湿筋骨痛,胃肠炎,跌打瘀肿,骨折,乳腺炎,疮疖,脓肿,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6~9g,煎汤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乳痈、疮疖:玄麻、田基黄、地龙胆各适量,捣烂外敷。

②治热淋:玄麻15g,金钱草、野菊花各9g,共煎水内服。

(①②方出自《西昌中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刀枪伤:山毛柳根皮适量,研末撒患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红雾水葛

81.糯米团

【别名】糯米藤、糯米草、糯米菜。

【拉丁学名】Gonostegia hirta(Bl.)Miq.

【分类地位】荨麻科,糯米团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蔓生,铺地或渐升,长30~100cm,基部粗1~2.5mm,不分枝或分枝,上部带四棱形,有短柔毛。叶对生;叶片纸质,卵形、狭卵形或披针形,长3~10cm,宽1.2~2.8cm,先端长渐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密被细点状钟乳体和疏生短伏毛或近无毛,下面绿色,沿叶脉有疏毛,基出脉,不分枝,直达叶尖;叶柄长1~4mm;托叶钻形,长约2.5mm,早落。团伞花序腋生;花淡绿色;雄花生枝上部,花被片5片,背面具一横脊,上有柔毛,雄蕊5枚,与花被片对生,雌花被管状,外被白色短毛。柱头钻形,密生短毛。瘦果卵形,先端尖锐,暗绿色或黑色,有纵肋,长约1.5mm。花期7~8月,果期9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接官亭、缙云寺等地。重庆各区县广泛分布。生于海拔150~1450m处。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季可采。

【药性功能】淡、微苦、凉。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

【主治病症】治消化不良,食积胃痛,痢疾,疳积,乳痈肿毒,带下,水肿,痛经,小便不利,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出血。

【用量用法】30~6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4~6小时换药1次。(出自《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②治疖、痈、无名肿毒、外伤出血: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咳血:糯米团30~60g,鲜橄榄12粒,猪瘦肉适量,水炖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糯米团

82.水麻

【别名】柳梅、水麻柳、柳莓、冬里麻等。

【拉丁学名】Debregeasia orientalis C.J. Chen

【分类地位】荨麻科,水麻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3m。小枝纤细,暗红色,密被贴生白色短柔毛。叶互生,纸质;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4~16cm,宽1~3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不等的细锯齿,上面暗绿色,疏生短伏毛,钟乳体点状,下面密被白色短绒毛,基出脉3条,侧脉5~6对;叶柄长3~6mm,被白色短柔毛;托叶披针形,长6~8mm。雌雄异株;花序通常生于去年生枝叶痕腋部,具短梗或无梗,常二叉分枝,每分枝顶端各生1球形花簇;雄花花被片4片,长约1.5mm,雄蕊4枚;雌花簇直径约2mm。果序球形,直径达7mm。瘦果小浆果状,倒卵形,长约1mm,橙黄色。花期3~4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北温泉等地。城口、巫溪、开县、奉节、酉阳、南川、涪陵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药用。

【采集期】6~10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辛、微苦、平。清热利湿、止血解毒,疏风止咳。

【主治病症】主治外感咳嗽,咳血,小儿急惊风,麻疹不透,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咳血:水麻柳嫩尖30g,捶绒取汁,兑白糖服。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水麻柳、红火麻各30g,水煎服,并洗患处。

(①②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水麻

83.紫麻

【别名】火水麻、天青地白、野麻、柴苎麻。

【拉丁学名】Oreocnide frutescens(Thunb.)Miq

【分类地位】荨麻科,紫麻属。

【形态特征】灌木,高1~3m;茎多分枝,小枝紫褐色或淡褐色,上部常有短伏毛。单叶互生,叶常生茎或小枝上部;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1.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自下部以上有锯齿或粗牙齿,上面常疏生糙伏毛,下面嫩时被灰白色毡毛,后渐脱落,只有柔毛和短伏毛,基出脉3条;叶柄长1~4cm,被粗毛。雌雄异株;花序几无梗,花小无梗,簇生叶腋;雄花花被片3片,卵形,长约1.5mm,雄蕊3枚;雌花长约1mm,花被管状,柱头盾形,密生一簇长毛。瘦果扁卵球形,长约1.2mm。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7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及北温泉等地。城口、巫山、巫溪、酉阳、黔江、南川、北碚,海拔250~19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株入药。

【采集期】7~9月采集,鲜用或晒干。

【药性功能】甘、凉、无毒。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透疹。

【主治病症】治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牙痛,麻疹不透。

【用量用法】15~45g,煎水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紫麻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