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蓼科 1)

发布日期:2020-06-14 18:3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90.竹节蓼

【别名】观音竹、扁竹蓼、蜈蚣竹。

【拉丁学名】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F.Muell.)Bailey

【分类地位】蓼科,竹节蓼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m,全株无毛。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深绿色,有细条纹,有明显的节与节间,节处收缩,节间长1~2cm。叶互生,无柄,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叶片菱状卵形,长4~20mm,宽2~10mm,有时叶极退化,或全株无叶。花小,两性,簇生节上,具纤细的花梗,花被片5片,,绿白色或微红色,椭圆形,长约2mm;雄蕊8枚,花丝扁,花药白色,比花被短;雌蕊1枚,花柱3,极短,柱头分叉。瘦果三棱形,平滑。包于深红色、淡红色或绿白色肉质的花被内,呈浆果状。花期5~6月,果期6~8月。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原产于南太平洋、婆罗门群岛。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甘、淡、平、无毒。入心、肝经。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量用法】9~18g,煎水服。(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跌打损伤:鲜竹节蓼60g,以酒代水煎服,并以渣敷患处。(出自《泉州草本》)

②治蜈蚣咬伤:竹节蓼捣烂,搽伤口周围。(出自《广西中药志》)

...

竹节蓼

91.波叶大黄

【别名】山大黄、峪黄、华北大黄、大黄。

【拉丁学名】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分类地位】蓼科,大黄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肥大,肉质,圆锥状,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高可达2m,有纵沟,中空,通常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宽卵形,长15~25cm,宽7~18cm,先端钝圆,基部近心形,边缘波状,上面无毛,下面微有短柔毛,叶柄长10~20cm;上部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叶片较小;托叶鞘膜质,暗褐色。圆锥花序顶生,花梗较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2轮,每轮3片,白色;雄蕊9枚;花柱3个,子房三角卵形。瘦果具三棱,沿棱生成膜质翅,顶端稍下凹,基部心形,具宿存的花被。花期4~6月,果期6~8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有栽培。南川、北碚、南岸等区县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春、秋采挖。

【药性功能】苦、寒。归胃、大肠经。泻热通便,行瘀破滞。

【主治病症】治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痢疾,吐血,流鼻血,跌打瘀痛,痈肿疔毒,口舌糜烂,烧烫伤。

【用量用法】3~6g,水煎服。外用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口疮糜烂:山大黄3g,枯矾3g,共研细末,擦患处。(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大黄、当归各等分。研末,每服12g,每日2次,调酒服,并用四黄粉(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各等分)水调外敷。(出自《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

波叶大黄

92.网果酸模

【别名】血当归、牛西西、乳突叶酸模、羊蹄。

【拉丁学名】Rumex chalepensis Mill.

【分类地位】蓼科,酸模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肥大,黄色。茎直立,高可在1m以上,表面有明显的纵沟槽。单叶互生,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5cm,宽3~8cm,先端圆钝或急尖,边全缘,呈波状,两面无毛,背面被泡状小白点,中脉在下面突起;基出叶具长柄,长达9cm;茎生叶,叶柄长约4cm,向上渐短;托叶鞘筒状,膜质。圆锥花序顶生,大型,分枝稀疏;两性花,花被2轮,每轮3片,内轮于果时增大,三角卵形,边缘有不整齐牙齿,长1~1.5mm,网脉明显,蜂窝状,每片有长约2mm的长圆形瘤状突起。瘦果三棱形,淡褐色,长约3mm。花期4~6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三花石至缙云寺一带,海拔300~800m荒草坡、路旁、沟边。重庆主城区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8~10月挖根。

【药性功能】苦、酸、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

【主治病症】主治吐血,咯血,崩漏,便秘,慢性肝炎,疖肿疮毒,皮癣,黄水疮,烧烫伤。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注】误食过量的网果酸模根,易引起腹泻、呕吐,误食大量的茎叶则引起腹胀、流涎、胃肠炎、腹泻。解救办法:内服活性炭或鞣酸蛋白,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

网果酸模

93.齿果酸模

【别名】牛西西。

【拉丁学名】Rumex dentatus L.

【分类地位】蓼科,酸模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直立,多分枝,枝向上斜伸;单叶互生,叶有长柄;叶片矩圆形或宽披针形,长4~8cm,宽1.5~2.5cm,先端圆钝,基部圆形、宽楔形和心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均无毛,背面密被泡状小点;基生叶柄长1.5~3.5cm,向上渐短;托叶鞘膜质,筒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上带有叶,花簇生成轮伞状;花两性,黄绿色;花梗基部有关节;花被片2轮,每轮3片,在果时内轮花被增大成翅状,长卵形,先端呈耳状突起,边缘具3~5对不整齐针刺状齿;雄蕊6枚;柱头3个,画笔状。瘦果卵形,有三锐棱,褐色,光滑;果梗基部具关节。花期4~6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北温泉、金刚碑等地,海拔300~600m沟边、道旁。黔江、石柱、云阳、忠县、长寿、合川、北碚、渝北等区县,海拔15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8~10月挖根。

【药性功能】苦、酸、寒。清热解毒,止血,通便,杀虫。

【主治病症】治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肝炎,便秘。外用治痔疮,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疖肿,皮癣。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

齿果酸模

94.尼泊尔酸模

【别名】牛耳大黄、羊蹄。

【拉丁学名】Rumex nepalensis Spreng.

【分类地位】蓼科,酸模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粗壮,圆锥形,淡黄色。茎直立,有棱及纵沟纹。基生叶具长柄;叶片矩圆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0~15cm,宽4~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全缘并有不整齐的波状皱折,两面均无毛,上面绿色,常有紫红色斑纹,下面密被泡状小白点。上部叶较小,叶柄向上渐短;托叶鞘膜质。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两性,轮生;花被片2轮,每轮3片,在结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成翅状,宽卵形,边缘具7~10对针刺,针刺先端呈钩状弯曲;雄蕊6枚,柱头3个,瘦果卵状三角形,具3锐棱,棕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斩龙垭等处,海拔400~700m,沟边、草坡、道旁有生长。城口、巫山、奉节、万州、南川、巴南、北碚等区县,海拔200~17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集。

【药性功能】苦、酸、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主治肺结核咳血,鼻出血,便血,便秘,痔血,崩漏,肿毒。外用治腮腺炎,神经性皮炎,疥癣,烧伤,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9~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牛耳大黄30g,水煎,分3次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脾胃虚寒者忌服。

...

尼泊尔酸模

95.短毛金线草

【别名】金线草、毛蓼、山蓼。

【拉丁学名】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 et Vant. var. neofiforme(Nakai)A.T.Li

【分类地位】蓼科,金线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呈不整齐的结节状,表面深棕色,内部紫红色,木质化。茎直立,圆柱形,有分枝,高可达1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3cm,宽1.5~4.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有短缘毛,两面均有短糙伏毛;叶柄长1~1.2cm,有短毛;托叶鞘筒状,膜质,长8~10mm,有柔毛及短缘毛,易破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细长,不分枝,花排列稀疏;苞片膜质,有睫毛;花被4深裂,红色;雄蕊5枚;花柱2个,先端弯曲成钩状。瘦果扁卵形,暗褐色,有光泽。花期6~8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华寺、罗家石坝、海拔700~800m的竹林下。巫山、巫溪、酉阳、石柱、黔江、万州、武隆、南川、铜梁、北碚等区县,海拔150~2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状茎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挖全草。

【药性功能】辛、苦、凉、有小毒。凉血止血,祛瘀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咳血,吐血,便血,崩血,痢疾,泄泻,胃痛,痛经,跌打损伤,淋巴结核,风湿痹痛,瘰疬,痈肿。

【用量用法】6~18g,水煎服。外用,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经期腹痛、产后瘀血腹痛:金线草30g,甜酒50mL,加水同煎,红糖冲服。

②治初期肺痨咯血:金线草茎、叶3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痢疾:鲜金线草、龙牙草各30g,水煎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附注】孕妇忌服。

...

短毛金线草

96.荞麦

【别名】甜荞、花麦、三角麦。

【拉丁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

【分类地位】蓼科,荞麦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直立,中空,多分枝,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生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互生,下部叶有长柄,叶柄向上渐短,上部叶近无柄;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7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两面无毛或仅叶脉有柔毛;托叶鞘膜质,短筒状,顶端斜而平截,早落。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梗细长;花淡红色或白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短圆形;雄蕊8枚,短于花被,花药红色;子房卵形,具3棱,花柱3个,柱头头状。瘦果卵状三角形,具3棱,顶渐尖,黄褐色,光滑。花期5~10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松林坡石堆子、金刚碑,海拔300~450m,路旁耕地有栽培。城口、巫山、奉节、开州区、黔江、石柱、彭水、万州、涪陵、南川、江津、北碚有栽培。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药用部分】种子、茎、叶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收,晒干。

【药性功能】甘、平、寒。茎、叶:降压,止血。种子:健胃,收敛。

【主治病症】茎、叶:治高压病。种子:治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痧、自汗、盗汗。

【用量用法】茎、叶:3~6g,水煎服。种子:制成面食。

【附方】①治盗汗:种子30~90g,红枣适量,水煎服。

②治小儿丹毒、热疮:种子研粉,调醋外敷。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高血压、眼底出血、毛细血管脆性出血、紫癜:鲜荞麦叶30~60g,藕节3~4个,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脚鸡眼:以荸荠汁同荞麦调敷脚鸡眼。三日,鸡眼疔即拔出。(出自《本草撮要》)

...

荞麦

97.金荞麦

【别名】苦荞头、野荞麦。

【拉丁学名】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

【分类地位】蓼科,荞麦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主根粗大,呈结节状,木质化,表面棕红色,内部黄色;茎直立,中空,具棱槽,淡绿微带红色,多分枝,高40~90cm;单叶互生;叶片三角卵形,或戟状三角形,长宽约相等,顶部叶片长略大于宽,一般长4~10cm,宽4~9cm,先端渐尖或尾尖状,基部心状戟形,边缘全缘;下部基生叶叶柄长约10cm,叶柄向上渐短,顶端叶无柄;托叶鞘筒状,长4~7mm,棕色无毛,也无缘毛。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被柔毛;苞片三角状披针形,边膜质;花小,白色或淡白绿色;花梗有柔毛,中部具关节;花被片5片;雄蕊8枚,短于花被片;花柱3,比花被片长。瘦果卵状三棱形,红棕色或黑褐色。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中坝至朱家垭口,海拔250~600m,农家宅旁、沟边、地边。巫山、巫溪、开州区、黔江、彭水、万州、云阳、涪陵、武隆、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25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挖。

【药性功能】辛、苦、凉,无毒。归肺、胃、肝经。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健脾利湿,祛痰利咽。

【主治病症】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痢疾,肺炎,肝炎,胃痛,痛经,闭经,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捣汁或磨汁涂敷。

【附方】①治疖肿、外伤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野荞麦,鲜叶捣烂外敷或干叶研粉用水调敷,重者另取鲜叶30~60g,水煎服,或干粉6~15g,开水冲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肺脓肿:块根250g,切片,置瓦罐内,加清水或黄酒,1250mL,罐口用竹箬密封,隔水文火蒸3小时,得浓汁约1000mL,加防腐剂备用,每次服40mL,每天3次。(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

金荞麦

98.何首乌

【别名】铁秤砣、红内消、夜交藤(何首乌的藤)。

【拉丁学名】Polygonummultiflorum Thunb.

【分类地位】蓼科,蓼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根细长,末端形成肥大、外形不整齐的块根,质坚而重,外面紫黑色,切面棕红色,具云锦状花纹。茎缠绕,紫红色,中空,无毛,上部多分枝,长可达4m。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卵形或心形,长4~8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托叶鞘短筒状,膜质,棕色,破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有柔毛,花梗上有节;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被5深裂,裂片大小不等,外面3片肥厚,背部有翅;雄蕊8枚,短于花被;花柱3个。瘦果卵形或椭圆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内,具三棱,黑色有光泽。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白云寺前等处,海拔250~800m,山坡、道旁、岩壁或乱石坝中。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块根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集。

【药性功能】苦、甘、涩、微温。补肝肾,益精血,养心安神。生用润肠,解毒,散结。

【主治病症】主治神经衰弱、贫血、头晕目眩、失眠、盗汗、胆固醇高、腰膝酸痛、遗精、白带、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

【附方】①治老年血管硬化、高血压:何首乌15g,桑寄生12g,女贞子9g,墨旱莲9g,水煎服。

②治皮肤痒疹:夜交藤叶适量,煎水洗。

③治贫血、周身酸痛:夜交藤30g,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何首乌忌与葱、蒜、萝卜同用。

...

何首乌

99.习见蓼

【别名】小扁蓄、扁竹、水米草、腋花蓼。

【拉丁学名】Polygonum plebeium R.Br.

【分类地位】蓼科,蓼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匍匐状,多分枝,长15~30cm,枝披散,柔弱,平滑或具有略粗糙的白色条纹,节间通常短于叶,无毛或近于无毛。叶互生,叶片线形至线状椭圆形,长6~18mm,宽2~5m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近无柄,有关节;托叶鞘膜质,透明,边缘呈撕裂状。花小,粉红色或白色,常1~3朵簇生于托叶鞘内;花被5深裂;雄蕊5枚,与花被片互生;花柱3个。瘦果卵状,有三棱,长1~2mm,黑褐色有光泽,苞片宿存。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生境】产于中坝,白云寺等处,海拔300~600m,阳坡路旁、宅旁、院坝边。巫溪、巫山、万州、涪陵、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13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5~6月采集,晒干。

【药性功能】苦、凉。利尿通淋,化湿,杀虫。

【主治病症】主治热淋,石淋,水肿,黄疸,痢疾,恶疮疥癣,外阴湿痒,蛔虫病。

【用量用法】10~15g(鲜品30~60g)。水煎服,或捣汁饮。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毒蛇咬伤:小扁蓄鲜草30~60g,用冷开水洗净,捣烂取汁服,渣敷伤口周围。(出自《湖南药物志》)

②治气阴两虚、肾炎水肿;小扁蓄、玉米须、白茅根各30g,水煎,凉服。(出自《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

...

习见蓼

(作者 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