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元旦、元宵)(2)

发布日期:2020-06-16 17:42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元旦

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正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元旦,是谓正日。”春节,在汉代本指立春节,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一“正月”条:“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正月初一是岁之朝,时之朝,月之朝,三朝合一,万象更新!在中国人的眼中,春节是一年四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礼仪与禁忌

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载: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月起始的一天。隋杜台卿撰《玉烛宝典》将正月叫作端月。这一天,当雄鸡高唱的时候,人们便开时了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先在堂阶前燃放爆竹,用来辟除山臊恶鬼。全家老小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先,祝贺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吃胶牙糖。吃五辛菜(五辛菜:又叫五薰或五荤,即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种有辛味的蔬菜。),服“敷于散”(敷于散: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为散,井华水服之。)和“却鬼丸”(却鬼丸: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成弹丸状。)。每人吃一个鸡蛋。做两块桃木板,悬挂在门上,这桃木板叫作仙木。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的意思;老年人过年意味着又失去一岁,所以在后给他斟酒。这一切仪式,其目的都是驱鬼辟邪、炼形养生、祈福纳祥。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北京元旦风俗:“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玉珂:指马勒,以贝饰之,色白似玉,震动则有声。)竞响。肩舆(舆:指轿子。)簇簇,车马辚辚。百官趋朝,贺元旦也。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楮帛:指纸钱。)毕,昧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喜:即喜神。),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

清顾禄《清嘉录·岁朝》记苏州元旦风俗:“元旦为岁朝,比户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

旧时,成都初一那天,天色黎明时候,全家衣冠整齐,燃香明烛,敬祀神祇和五方之神,叫“出天方”。当家人把诸事整理好了,就要向“喜神方”出行。喜神,即吉神,俗谓喜神所值方位为“喜神方”。关于喜神方的位置,皇历上早就注明了。如果皇历上说今年的喜神方在东,那么就朝东走;如果皇历上说今年的喜神方在西,那么就朝西走。每年的皇历不一样,喜神方的位置也不固定。走“喜神方”,有的只走几步就转身,有的走好远。很多成都市民,走向喜神方向的各庙上香。初一这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戴新帽、登新鞋,光鲜簇新,喜气洋洋。

说起春节的忌讳可多啦!其一,清代,北京风俗,初一至破五(破五:指初五。),妇女不得出门;成都人,初一多不出门,因为初一是单日,根据“单进双出”的谚语,很多人都在家里耍。其二,《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其三,讳啜(啜:音chuò,指吃。)粥及汤茶淘饭。其四,禁止说鬼,禁止打小孩。其五,《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洒扫庭除,不撮弃渣土,名曰聚财。”成都风俗,初一这天禁止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了。腊月三十下午就要把里里外外扫干净,过了初一才扫地,谓之“扫隔年地”。其六,又禁倾秽、瀽(瀽:音jiǎn,指泼、倾。)粪、倒渣滓,过年这几天产生的垃圾,初五才倾倒,谓之“送穷”。其七,禁动刀剪针线之类。这些禁忌的实质,不外乎全家团聚,让一年累到头的家庭妇女,好好休息一下。

各式拜年

元旦拜年之风。《清嘉录·拜年》:“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籍(籍:指签到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琳宫梵宇(琳宫梵宇:指道观寺庙。),亦交相贺岁。或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至于是亲自登堂拜年,还是派人持帖拜年,则视关系亲疏而定。正如《燕京岁时记》所言:“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清阙名《燕京杂记》记清代北京“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悤悤驰去,多不面晤主人。

司阍者(司阍者:指看门人。)记其姓名于册,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投刺又叫飞帖。《清嘉录·飞帖》曰:“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飞帖拜年,类似近代派人持名片拜年。这种有帖到而人不到的贺节方式,宋代已经风行,其时称投刺,或曰投门状,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和周煇《清波杂志》二书均有记载。《癸辛杂识》前集《送刺》曰:“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通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昔日投门状,有大状、小状,大状则全纸,小状则半纸。今时之刺,大不盈掌,足见礼之薄矣。”大不盈掌之刺,与后来的名片相似。清人褚人穫《坚瓠集》云:“拜年帖,国初(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清末民初成都春节也兴名片拜年,谓之曰“飞名片”。清周询《芙蓉话旧录》卷四《度岁》云:“元旦彼此贺年,除至亲密友须亲到外,余多遣人投名片。当时名片以红纸印刷,长四寸许,宽约三寸,名字如胡桃大。铺户无司阍人,投片者皆随带表糊少许,将片粘悬其门外,以示曾到。”

食俗与娱乐

元旦的饮食,素来有讲究。先说清代的北京,据《燕京岁时记》说:“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煮饽饽,即包水饺,北方人的风俗,并非“全国皆然”。苏吴地区,元旦食粉丸(粉丸:指汤圆。)、糍糕(糍糕:指年糕。)和春饼。成都初一这天也不吃米饭,因为“饭”字和“犯”字同音,所以初一早、午都是吃汤圆或挂面。汤圆取其团圆,挂面取其长远的意思。以上是就元旦民众食俗而言,至于达官贵人有钱人家,元旦招待拜节客人的肴馔则甚为丰盛。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描述其场面,说:“至于酧酢之具,则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酒肴则醃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婆果,狮柑凤橘,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元旦日街市停贸易,关门闭户。清宣统元年刊傅崇矩编《成都通览》说:“(元旦日)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面食、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糖饼、花生、升官图、纸牌、骰子之类。”

初一至十五

元旦是春节,但春节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我们以成都为例,把这段时间的民俗也交代一下。到初二这天,街上卖“拨浪鼓”的,卖风车儿的,卖糖的,卖各种玩意儿的,非常拥挤。人们开始出门,成群结队,走亲串戚,四处拜年。人们涌向热闹的地方,诸如武侯祠、青羊宫、草堂寺、望江楼等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初二拜年不周、游览不完的地方,初三、初四继续进行。

初五,俗谓“破五”,拜年到今天结束。自初一起,人家禁洒扫,至这天,各家扫渣滓、爆竹灰倾于途,谓之“送五穷”(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同时,正月初五,俗传是五路财神(五路财神:又称路头神。)的生日,各商铺开始营业。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礼毕陈,以迎接财神。《成都通览》说:“初一日,商铺即有开张者,谓之提门,随即掩闭,不

过用红绫纸锞挂上招牌耳。初二日后,提门者甚多。其大开张之日,均另择吉期。”

初六至十五,是闹新年的时间。正月初七俗称“人日”。“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汉东方朔《占书》称:“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亦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缕[镂]金以相遗,改旧从新之意也。”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带的人在“人日”这天的习俗是:把七种菜(如芹菜、荠菜、菠菜、青葱、大蒜、厚合、芥蓝等)合煮成羹,在人日这天吃,可祛病辟邪、人口平安;并用五彩绢绸剪刻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插戴在发间,一方面作装饰,另一方面也祈福辟邪。“人日”如天晴,则表示人丁兴旺。成都还有人日游草堂寺的习俗,市民览胜,文人题诗。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正月初九又叫“上九”,这天传说是玉皇上帝的诞辰。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初九日为天诞,禁屠宰。大高玄殿建皇坛,各道观设醮,拜朝天忏,赐福解厄。”闽南一带有上九“供天公”的习俗,亦有已嫁妇女生男孩者,母家送各式灯以贺“添丁”(添丁:闽南语中,灯读如丁,故添灯有添丁之意。)。或已婚未育妇人在灯棚下钻来钻去,以求生育添丁。老成都风俗,街坊用木搭成很高的架,上面交叉挂起许多纸糊的白果灯,据说点白果灯可以避免一切瘟疫。这天尤其热闹,男女赴玉皇观、武侯祠,烧香者络绎不绝。于是日起,沿街挂灯,各庙宇、各人户,均点灯笼,谓之“上灯”(上灯:又称出灯。),直点至十六日为止。城乡装扮龙灯、狮子灯。龙灯分三类:有摆龙、双龙、火龙的区别。灯彩有狮龙、竹马、走马、鳌山、采莲船等诸种名称。这天,新嫁了女儿的人家举行“送灯”,由娘家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成的小老鼠,送到婆家,据说如此才可以多生小孩。新妇于数日内归宁(归宁:指回娘家省亲。),曰“躲灯”。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