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立春何用更相催(立春、迎春)(2)

发布日期:2020-06-20 11:48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二·土牛迎春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耕牛是农民的宝贝,所以在四季之初的春天,用象征耕牛的土牛来迎春。《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是在季冬十二月,天子命令有关官员举行大规模的驱逐邪气疫鬼的傩祭,制作土牛,来送走寒气。汉代,人们已开始在立春日,立土牛、耕人偶像在城门之外,用来昭示百姓春天到了,农耕就要开始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对此有解释:立春的时候,制作拿着耒耜锄头的土偶人男女各两个,或立土牛;土偶人、土牛并非能够耕田,而是为了顺应立春的节气应时而做,给百姓示范春耕的开始。这样,土牛逐渐地和立春联系在了一起。

从宋开始,关于土牛与迎春的记载就多了起来,立春日鞭牛打春的习俗也逐渐确定了下来。北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记载:“《后汉·礼仪志》(《后汉·礼仪志》实为《后汉书·礼仪志》。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附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礼仪上》,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3102页。):‘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旛,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而今世(即宋代)遂有造春牛毛色之发,以岁干色(干色:古代于立春日出春牛示农时以劝耕,春牛毛色以十干所属颜色配成干色。如太岁在甲子,甲属木,东方青色,青色为干色;又如日干为丙子,丙属火,南方赤色,赤色为干色。余类推。)为头,支色(支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象意十天干对应的颜色。)为身,纳音色(纳音:古乐十二律,每律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合六十音。以六十甲子相配合,按金火木水土五行之序旋相为宫,称为纳音。其所对应的五行方位的颜色为纳音色。)为腹。立春日干色为角耳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至于笼头,缰索与策人(策人:鞭打春牛之人。)衣服之类,亦皆以岁日为别。州县官更执鞭击之,以示劝农之意。而庶民遂碎其牛,又不知何理所在。小人莫不争夺,而河东之人乃谓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得少许则悬于帐上,调水以饮小儿,故相竞有致损伤者。处处皆用平旦,而衢州开化县须俟交气时刻,有至立春日之夜。而土牛么麽(么麽:音yāo mó,指微小。),仅若狗大,其陋尤可笑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鞭牛的彩杖通常用五彩丝来缠绕,每个官吏有两条。鞭牛过后,百姓人如潮水,前来瓜分所鞭之牛,为了得到其中的一块,人们拼命争抢,每年都有人拥挤受伤。据说,得到牛肉的人,家里适宜养蚕,也能治病。而把春牛角上的土,放在门上面,这家人的田就会丰收。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琐碎录》还记有:立春日打春过后,取春牛泥撒在屋檐下,能够避蚰蜒(蚰蜒:音yóu yán,俗称蓑衣虫。)。

明、清时代,国家明确规定了迎春礼仪。明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春场”条记载明代北京迎春礼仪,清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打春”条记载清代北京官办迎春礼仪,排场很大,总归以示劝农之意。相对而言,四川清代和民国地方志中有关“迎春”“点春”“春台”“打春”仪式记载,稍能体现民间重视立春的感情,更具民俗趣味。例如:

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县令、僚属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鼓乐喧阗,芒神、土牛导其前,并演春台,又名高妆社火。士女骈集,谓之‘看春’。次日,鞭土牛于府署,谓之‘打春’。”

清光绪十年刊《射洪县志》:“立春先一日,各官迎春东郊,邑人竞观盛典。是日,春官着彩衣于公堂暨各署说吉利语,谓之‘点春’。又,命小优人扮仙童、彩女像,盛饰之,立铁架上,舆夫舁(yú)抬,导以鼓吹彩仗,遍游各官署及街市,谓之‘春台’。至‘立春日’,各官祭芒神,鞭土牛,谓之‘打春’。礼毕,邑人争攫土牛之泥以归,置诸灶中,用避虫蚁。”

民国十六年刊《广安州新志》:正月“‘立春’前一日,州官僚属盛仪仗、鼓乐,坐明轿,侍从骑马出东郊行礼,曰‘迎春’。以五彩缠亭,实土物,曰‘五谷仓’。纸竹饰芒神、土牛,配以五行之色,市贫儿扮演故事,二三人一架,高丈余,数人舁行,曰‘亭子’,先期入署听点,曰‘点春’。士女攒观,曰‘看春’。次日鞭土牛,曰‘打春’。”

清周询著《芙蓉话旧录》卷四“迎春”条详细记载了清代四川省城成都的迎春之礼:“成都为全省会垣,每遇迎春,较外县尤繁盛。迎春官吏,只限于当地府、厅、州县。省城遇立春前一日,成都知府,及成(成:指成都。)、华(华:指华阳。)两知县,皆乘八抬明轿。轿为一太师椅形,不施帷盖。轿杆及柱悉幂(幂:音mì,指覆盖。)以红缎,并以绫丝所扎人物花鸟遍施于杆柱之上。轿后用篾条裹五色纸花,扎一大春字,上安纸作风车无数,行时悉迎风转动。是日将军送其全部卤簿(仪仗队)与成都知府;总督送与成都知县;提督送与华阳知县;本官应用之旗、锣、头牌、伞扇,亦并列于前。署内各房典史经书,各班领役,与夫署内仆从,皆戴官帽,着皮袍褂。皮褂且皆用反穿者,帽边咸插纸花一朵,胸挂银牌,手持五色纸花所裹竹鞭,名曰‘春鞭’,乘马数十匹,迤逦前导。每署并须召戏班中花旦四人,穿着与书差、仆从同,分抱签筒、笔架,乘马参列其间。此习岁岁皆然,尤不可解。龙灯、狮戏亦各十数部,所经街道,倾城夹观,左右如堵,亦有万人空巷之致。清制,属吏经过长官衙署,舆马只能由照墙外行,是日所经长官衙门,则径穿辕门而过,至东门外先农坛降舆,致祭先农后,始各循路回署。署中且备筵宴,遍饷閤署及随行者,曰‘迎春酒’,次日立春,府县各在大堂仪门,祀芒神、春牛,行打春礼而散。”

所谓芒神,即东方木佐神句(gōu)芒,在汉代是用土塑的耕夫偶人,至清、民国则为纸竹所饰而成。土牛,土制的牛;清和民国也有用竹扎纸糊成牛形者,往往大牛肚里装许多小牛。做土牛之目的有二说:古代于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后于立春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打春仪式中,鞭碎土牛后,抢土牛的泥即等于抢牛肉。其民俗功用,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其家宜蚕,亦治病。”宋唐慎微撰《证类本草》曰:“春牛角上土,收置户上,令人宜田。”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琐碎录》曰:“取春牛泥撒簷下,蚰蜒不上。”清光绪十年刊《射洪县志》曰:“邑人争攫土牛之泥以归,置诸灶中,用避虫蚁。”清光绪二十五年刊《蓬溪县续志》曰:“‘春日’,鞭牛碎之,则竟取归置诸牛阑,谓可禳疫。”总之,趋利避害。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