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毛茛科)

发布日期:2020-06-22 15:54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151.小木通

【别名】过山龙、毛蕊铁线莲、川木通。

【拉丁学名】Clematis armandii Franch.

【分类地位】毛茛科,铁线莲属。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藤本,长达6m,茎圆柱形,有纵条纹。叶对生,三出复叶,小叶革质,全缘,狭卵形至披针形,长8~12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两面无毛,叶脉在上面隆起;叶柄长5~7.5cm。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腋生花序基部具多数鳞片,总花梗长3.5~7cm,下部苞片长圆形,常3浅裂,上部苞片披针形或钻形;萼片4,白色,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4cm,外面边缘有短绒毛;无花瓣;雄蕊多数,无毛,花药长圆形;心皮多数。瘦果扁,椭圆形,长3mm,疏生伸展的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达5mm。花期3~4月,果期4~7月。

【分布生境】产于大湾竹林下面沟边、乌龙沟林边及阴处。城口、巫溪、开县、奉节、酉阳、万州、南川、江津、北碚,海拔3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藤茎入药。

【采集期】9~10月采集。

【药性功能】淡、微苦、寒。舒筋活血,去湿止痛,解毒利尿,通经下乳。

【主治病症】主治水肿,淋证,口舌生疮,湿热痹痛,筋骨酸痛,闭经,乳汁不通。

【用量用法】3~6g,水煎服。

【附方】治尿路感染:川木通、车前子、生蒲黄、萹蓄各9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气弱津伤、遗尿滑精、小便过多者及孕妇禁服。

小木通

152.小蓑衣藤

【别名】风藤草、细木通、小木通、木通。

【拉丁学名】Clematis gouriana Raxb. ex DC.

【分类地位】毛茛科,铁线莲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长可达5m。茎有纵条纹。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7片,通常5片;小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3~11cm,宽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偶有锯齿状牙齿,两面无毛或近无毛。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梗长2~8cm,有短柔毛,花序梗基部有1对叶状苞片;花两性,直径1.5~2cm;萼片4片,开展,白色,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9mm,顶端钝,两面有短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无毛;心皮多数,花柱有长柔毛。瘦果纺锤形或狭卵形,有柔毛,长3~5mm,宿存花柱长达3mm。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北温泉等地路旁、沟边。城口、巫溪、秀山、南川、北碚,海拔350~18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叶药用。

【采集期】8~10月采集。

【药性功能】甘、苦、平。祛风清热、和络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疥疮肿毒,目赤肿痛,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外用,煎汤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头痛:用风藤草鲜茎捣烂。加葱、姜适量,炒热包太阳穴。(出自《云南中草药》)

小蓑衣藤

153.还亮草

【别名】山芹菜、野芫荽。

【拉丁学名】Delphinium anthriscifolium Hance

【分类地位】毛茛科,翠雀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茎、花序轴及花梗有反曲细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有长叶柄;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基部裂片斜卵形,羽状分裂,上端叶片少裂或不裂而成狭卵形或披针形。总状花序具花2~15朵,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条形,花淡蓝紫色,直径不超过1.5cm;萼片5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约8mm,距长约1cm;花瓣2瓣,不等3裂;退化雄蕊2枚,瓣片微凹或2浅裂,偶不分裂或分裂达中部;心皮3个,离生,子房被毛。蓇葖果。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等地山坡、山沟杂木林中或草丛中。南川、北碚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温,有毒。祛风通络,消食,解毒。

【主治病症】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食积腹胀,荨麻疹,痈疮癣癞。

【用量用法】内服3~6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荨麻疹:还亮草煎水熏洗。(出自《安徽中草药》)

②治风湿关节痛、疮疖、顽癣:鲜还亮草捣烂敷患处。(出自《湖南药物志》)

还亮草

154.天葵

【别名】紫背天葵、天葵草、散血球、金耗子屎。

【拉丁学名】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ino

【分类地位】毛茛科,天葵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块根肉质,长1~2.5cm,粗3~6mm,外皮棕黑色,下部有分枝和须根。茎自块根抽出,上部有分枝。基生叶多数,一回三出复叶,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长0.6~2.5cm,宽1~2.8cm,3深裂,裂片疏生粗齿,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叶柄长3~12cm。花序有2至数朵花;萼片白色,略带淡紫色,狭椭圆形,长4~6mm;花瓣淡黄色,比萼片短,下部管状,基部有距;雄蕊8~14枚,退化雄蕊2枚;心皮3~5个,花柱短,先端向外反卷。蓇葖果3~4个,先端有细喙。种子多数,卵状椭圆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生境】产于桥沟等地山坡林下阴湿处。奉节、酉阳、南川、江津、江北、北碚、合川,海拔200~11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立春至清明间采。

【药性功能】甘、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病症】主治疔疮疖肿,乳腺炎,扁桃体炎,淋巴结核,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缩阴症:天葵15g,煮鸡蛋食。(出自《湖南药物志》)

②治尿路结石:鲜天葵草、鲜天胡荽各30g,鸡内金9g,水煎服。(出自《中药大辞典》)

③治急性扁桃体炎;紫背天葵块根10~15个,捣烂,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天葵

155.黄连

【别名】川连、鸡爪连、王连、支连。

【拉丁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

【分类地位】毛茛科,黄连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状茎柱状,常有数个粗细相等的分枝成簇生长,形如鸡爪,节多而密,有极多须根,断面皮部红棕色,木质部金黄色,味苦。叶基生,叶片坚纸质,三角卵形,长3~8cm,宽2.5~7cm,3全裂,中央裂片有小叶柄,卵状菱形,先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叶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叶脉被短柔毛;叶柄长5~12cm。花葶1~2枝,高12~25cm;聚伞状花序有花3~8朵,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花小,萼片5片,黄绿色,狭卵形,较花瓣长约1倍;花瓣长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枚,长3~6mm;心皮8~12个。蓇葖果长6~8mm,有细梗。花期2~3月,果期4~6月。

【分布生境】石华寺有栽培。黄连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城口、奉节、开县、綦江、石柱、南川、万盛、黔江、江津等地野生或栽培。

【药用部分】根状茎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冬季较佳。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热盛心烦,痈疖疮疡,口疮,吐血,衄血,烧伤。

【用量用法】1.5~3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或浸乳汁点眼。

【附注】胃虚呕恶、脾虚泄泻者慎服。

黄连

156.多枝唐松草

【别名】软水黄连、水黄连、土黄连。

【拉丁学名】Thalictrum ramosum Boivin

【分类地位】毛茛科,唐松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高12~45cm,有分枝。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均具长柄,二回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7~15cm,小叶宽倒卵形、近圆形或宽卵形,长0.7~2cm,宽0.5~1.5cm,不明显3浅裂,并具多数浅圆齿,下面脉隆起。单歧聚伞花序具花2~3朵,花梗细,长5~10mm,花直径约4mm;萼片4片,白色或带紫色,卵形;花瓣无;雄蕊16~24枚,花丝丝状,花药长圆形;心皮6~16枚,花柱向外弯。瘦果狭卵形或纺锤形,长3.5~4.5mm,无柄,有8条纵肋,花柱宿存。花期4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产于桥沟等地丘陵或低山灌丛中。北碚海拔25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病症】主治目赤肿痛,痢疾,肝炎,黄疸,痈肿疮疖。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注】脾胃虚寒慎服。

多枝唐松草

157.短梗箭头唐松草

【别名】箭头唐松草、硬水黄连、水黄连、黄脚鸡。

【拉丁学名】Thalicturm simplex L. var. brevipes Hara

【分类地位】毛茛科,唐松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直立,下部常不分枝,上部有向上直展的分枝,全株无毛。根多数,较粗,断面黄色。基生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复叶,茎上部为一至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片楔形、倒卵形或披针形,长1~4.5cm,宽0.5~2cm,基部楔形至近圆形,先端常3浅裂或2裂,裂片全缘或有2~3个缺刻状小牙齿,裂片三角形、卵形或披针形,先端急尖,脉下部隆起,具短柄或无柄。花序圆锥状,分枝近直展;花直径约6mm;萼片4,卵形,长约2mm;无花瓣;雄蕊多数,长约5mm,花药具短尖,花丝丝状;心皮6~12个,柱头具翅,三角形。瘦果狭卵形,长约3mm;果梗长3~3.5mm。花期6~7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桥沟等地草坡及林下。丰都、北碚海拔250m左右有分布,南川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或全草药用。

【采集期】春、秋季挖根,7~9月采全草。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利尿,解毒,退黄疸。

【主治病症】主治黄疸,腹水,小便不利,痢疾,肺热咳喘,目赤肿痛,鼻疳。

【用量用法】根:3~6g,全草:9~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方】治眼结膜炎:水黄连、千里光、野菊花各15g,水煎熏洗。(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脾胃虚寒者慎服。

短梗箭头唐松草

158.打破碗花花

【别名】湖北秋牡丹、青水胆、野棉花、拐角七。

【拉丁学名】Anemone hupehensis Lem.

【分类地位】毛茛科,银莲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根长约10cm,直径4~7mm。基生叶3~5片,长10~40cm,三出复叶或少数为单叶,小叶卵形,长4~11cm,宽3~10cm,不分裂或不明显3~5浅裂,边缘有牙齿,下面疏生短毛。花葶直立,疏生柔毛;聚伞花序单一或二至三回分枝,总苞片2~3片,叶状;萼片5片,花瓣状,红紫色,长2~3cm,外面密生柔毛;无花瓣;雄蕊多数,花药淡黄色;心皮多数,生于球形的花托上,有长柄,被短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径约1.5cm;瘦果长约3.5mm,密被绵毛。花期10月,果期第二年4~5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及破空塔、北温泉大池前阴湿处或沟边。重庆各区县,海拔18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或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茎、叶:辛、苦、温;有大毒,用于杀虫。根:苦、温;有毒。

【主治病症】全草捣烂投入粪坑或污水中,杀蛆虫、孑孓。茎叶治顽癣。根:治痢疾,肠炎,蛔虫病,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3g,水煎服。茎叶外用适量,鲜品捣烂绞汁搽患处。

【附方】治跌打损伤、腰痛:打破碗花花3~9g,泡酒服。(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附注】孕妇忌服。

打破碗花花

159.扬子毛茛

【别名】辣子草、野芹菜、鸭脚板草、水辣菜。

【拉丁学名】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分类地位】毛茛科,毛茛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常匍匐地上,长20~50cm,生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多分枝。基生叶为三出复叶;叶柄长2~5cm,密生开展柔毛,基部扩大成膜质鞘状抱茎;叶片宽卵形,长2~5cm,宽3~6cm,下面疏被柔毛,中央小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深裂,裂片上部生锯齿,侧生小叶较小,不等2裂,具短柄;花两性,直径1.2~1.8cm,与叶对生,花梗长3~8cm,密生柔毛;萼片5片,狭卵形,外面有柔毛;花瓣5瓣,狭卵形或近椭圆形,黄色,基部有长爪,基部密腺有鳞片;雄蕊20个以上,花药长约2mm;心皮多数。瘦果扁平,边缘较宽,显著,中部突起,果喙短钩状,长约4.5mm。花期4~6月,果期6~10月。

【分布生境】产于青龙寨、么店子、杉木园等地,山坡、林边及平坝湿地。重庆各区县,海拔150~17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辛、苦、温。有毒。除痰截疟,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主治疟疾,瘿肿,毒疮,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3~4.5g,煎水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注】多作外用,内服宜慎。敷药时间不要太久,以防刺激皮肤起泡。

扬子毛茛

160.禺毛茛

【别名】鹿蹄草、自蔻草、假芹菜、自扣草、田芹菜。

【拉丁学名】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

【分类地位】毛茛科,毛茛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5~60(9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密生黄白色毛。叶多为三出复叶,叶片宽卵形,长约4cm,宽约5cm,中间小叶椭圆形或菱形,3裂,边缘有粗锯齿,侧生小叶不等2或3深裂;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茎生叶叶柄向上逐渐变短,顶生叶近无柄。花黄色,直径1~1.5cm;萼片5片,船形,外反,长约3mm,有糙毛;花瓣5瓣,椭圆形,长5~6mm,黄色,基部有爪,密腺被有鳞片;雄蕊多数;花托长圆形,有白色短毛;心皮多数,无毛。瘦果扁,狭卵形,长3~4mm,边缘有棱翅,喙长约1mm。花果期4~7月。

【分布生境】产于么店子,生于丘陵或平坝田边、沟旁水湿地。南川、合川、北碚,海拔500~1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辛、微苦、温,有毒。归肝经。清肝明目,除湿解毒,截疟。

【主治病症】主治眼翳,黄疸,风湿关节炎,疟疾。

【用量用法】本品有毒,一般不内服。只捣烂外敷。

【附方】①治角膜云翳:禺毛茛全草捣烂,取豆粒大小,敷手腕部桡动脉寸关尺的寸部,左眼敷右手,右眼敷左手,双眼敷双手,至起水泡止,然后挑破水泡,外敷消炎药膏预防感染。

②治急性黄疸:禺毛茛全草洗净捣烂,敷于手臂三角肌下,8~12小时起水泡,用针刺破,流出黄水后,用纱布包好。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禺毛茛全草捣烂,贴敷穴位,发泡即除去。(出自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

④治疟疾:禺毛茛鲜品捣烂,垫纱布,包大椎、间使、合谷穴,在发作前2~3小时包。

⑤治淋巴结核:禺毛茛适量,入油中熬成膏或用凡士林调匀涂患处。

(④⑤方出自《云南中药志》)

禺毛茛

161.石龙芮

【别名】鸭巴掌、水堇、水黄瓜香。

【拉丁学名】Ranunculus sceleratus L.

【分类地位】毛茛科,毛茛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50cm,须根簇生。茎直立,上部多分枝,疏生柔毛,后脱落变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宽卵形,长3~5cm,宽4~7cm,3深裂,中央裂片菱状倒卵形,先端3浅裂,全缘或有疏齿,侧生裂片2或3浅裂;茎上部叶向上逐渐变小,3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窄倒卵形。聚伞状花序具花多数;花两性,直径约8mm;花萼5片,淡绿色,船形,长2.5~3.2mm,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瓣,狭倒卵形,黄色,长1.5~3mm,基部蜜槽不具鳞片;雄蕊10~20枚,花药卵形;心皮70~130个,无毛,花柱短。瘦果多数,密集于圆柱形的花托上,形成聚合果,长约1cm;瘦果宽卵形,扁,长约1.2mm,先端有喙。花期4~6月,果期5~8月。

【分布生境】产于桥沟、柳家坡溪沟边或湿地。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寒。有毒。拔毒,散结,截疟。

【主治病症】主治淋巴结核,疟疾,痈肿,毒蛇咬伤,乳腺癌,食管癌。

【用量用法】本品有毒,一般外用捣烂敷或熬成膏涂。但可治乳腺癌、食管癌,也有内服的。

【附方】①治淋巴结核:干全草适量,用油熬膏状涂敷患处。

②治疟疾:鲜全草适量捣烂,于发作前6小时敷大椎穴。

③治痈肿、蛇咬伤:鲜全草捣烂绞汁涂患处。

④治慢性下肢溃疡:鲜石龙芮全草,洗净,切碎,煮烂去渣,浓缩成膏,涂患处,每日1次,见愈后可隔日涂药1次。

(①~④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⑤治乳腺癌、食管癌:鲜石龙芮30~60g,水煎服。(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石龙芮

162.毛茛

【别名】鸭脚板、野芹菜、毛芹菜、辣子草。

【拉丁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分类地位】毛茛科,毛茛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须根簇生。茎直立,中空,高30~60cm,上部有分枝,被伸展柔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长达15cm,具伸展柔毛;叶片三角形,长3~6cm,宽5~8cm,基部心形,3深裂,中央裂片菱形或倒卵形,3浅裂,疏生锯齿,侧生叶片不等2裂;茎中部叶较小,叶柄较短,上部叶无柄3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齿;聚伞花序具花数朵;花直径达2cm;萼片5片;淡绿色,船状椭圆形,长45~60mm,外有柔毛;花瓣5瓣,黄色,倒卵形,长6.5~11mm,基部密槽有鳞片,雄蕊多数;花托无毛;雌蕊多数,花柱短。聚合果近球形,直径4~5mm;瘦果两面突起,边缘不显著,有短喙。花果期4~9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海螺沟、缙云寺等地田边、沟边、林缘、湿草地。重庆各区县,海拔200~20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苦、温。有毒。利湿,消肿,止痛,退翳,截疟,杀虫。

【主治病症】胃痛、黄疸、疟疾、淋巴结核、角膜云翳、癞头。

【用量用法】本品有毒一般不内服,只外敷。

【附方】①治胃病:新鲜毛茛洗净,捣烂加红糖少许,调匀,置于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内,倒翻贴在胃俞、肾俞2穴,约5分钟,局部有蚁行感时除去。如发生水泡,不要弄破(可自行吸收),如有感染,可敷消炎药膏。(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黄疸:用鲜毛茛捣烂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黄疸自愈。(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③治疟疾:用鲜草捣烂,敷寸口脉上(太渊穴),用布包好,1小时后,皮肤起水泡,去药,用针挑破水泡。(出自《湖南药物志》)

④治淋巴结核:毛茛根捣碎,视患处大小敷药,每次约15分钟或以病人有灼痛感为度,将敷药取下。(出自《四川中药志》)

毛茛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