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中国传统岁时节俗》 | 清明时节雨纷纷(上巳、寒食、清明节)(4)

发布日期:2020-06-24 12:06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三·现代清明节的民俗活动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的风俗不断地扩大,最终成为了清明节的中心。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清明祭扫成了人们表达孝思、哀悼先人的重要方式。清明祭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上坟祭奠先人,焚香烧纸,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人们到墓前为先人培土除草,赶在雨水之前为先人洒扫修葺坟墓,以免祖先遗骨受损。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慎终追远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清明祭扫风俗的形成,为方便清明祭扫的假期也早已有之。宋代《嘉泰事类》已有记载,寒食假五日,军队停止训练三天。国务院明令从2008年起,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其意义在于让我们世世代代不要忘记、丢失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有利于清明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启迪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时,这也是对生命、人和家庭的珍重,表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了新的视野。让我们认真过好清明节,热情地讴歌春天,拥抱自然,同时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先烈,为创造一个美好幸福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不懈努力奋斗!

插柳戴柳

普通老百姓对此已很难说出其来龙去脉了,可插柳戴柳这一习俗依然保留至今。“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类的民谚也散布在大江南北,留存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的前一天,大人总要叮嘱我们这些小鬼头去郊外扯些柳条回来,为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就能插在门楣上,生机盎然地迎接春的美丽。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三月清明,人们刚脱去厚重的棉衣,呼吸着春天的柔风,柳条儿吐出鹅黄嫩芽,摇曳着春的气息,召唤着田野里生命的嫩绿。柳树下围满了扯柳枝的孩子们,村子里通常会派一个青壮后生上树砍柳枝,分给各家的孩子。多余的柳条儿,大人们就给孩子编成柳圈戴在头上,或者做成柳哨,于是接连几天,村子里就会四处响起呜呜的柳哨声。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活动,尤其是孩子们的乐事。“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美好场景,今日仍可感受。清明前后,漫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令人眼花缭乱,也给春天带来了更多的灵动与风采。

(作者:江玉祥 牛会娟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