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邓小平手迹故事》 | 一句富有意蕴的古诗:和谭启龙的友谊

发布日期:2020-06-25 16:09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人间重晚晴

书赠谭启龙同志

邓小平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三日

在谭启龙家里有一幅题字一直被视若珍宝,就是这幅“人间重晚晴书赠谭启龙同志”。这是邓小平在1986年5月13日写给谭启龙的。

熟悉邓小平的人都知道,邓小平大部分的题词都相当平易、务实。谭启龙何许人也?邓小平为什么会用这么一句富有意蕴的古诗给他题词呢?他和邓小平有怎样的人生交集呢?

“人间重晚晴”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晚晴》中的名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写下“人间重晚晴”时,正值他因深陷“牛李党争”,备受排挤,只得离开长安,来到广西桂林当了郑亚的幕僚。在经历一番磨难、远离首都长安这个是非地之后,李商隐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发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人生感慨,体现了他身处逆境而乐观向上的心态。

谭启龙,1913年1月13日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失去双亲,后给大户人家放牛为生。192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任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参与领导了湘鄂赣苏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为新四军的创建保留了一支重要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他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率部挺进浙东,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任职,参加了孟良崮、鲁西南、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等战役,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5月至1954年5月,谭启龙作为浙江省委副书记,协助省委书记谭震林辛勤工作,使浙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全力辅助毛泽东,并抓住时机,毅然举起批判极左思潮的旗帜,千方百计地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击迫害的广大老干部,创造解放和重新工作的条件。

1973年邓小平复出,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1月,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工作。他不顾刚刚出来工作、困难重重的处境,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革命魄力,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导才能,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对已陷入严重混乱状态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谭启龙无比振奋,坚决响应。

他在省委扩大会议上表示,要紧跟邓副总理的工作部署,不怕第二次被打倒,他领导全省人民坚决同派性作斗争。杭州市连续三次召开批判派性的大会,每次参加者逾万。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领导全省人民大刀阔斧地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很快收到显著的效果。同时,谭启龙在与“四人帮”及其爪牙的周旋和斗争中备受煎熬。在聚集心头的郁结爆发、情绪冲动的情况之下,谭启龙要秘书起草向党中央、毛泽东请求辞职的电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得知此事后,立即通过中办来电话传达他的指示:“谭启龙同志不能倒。”对此,谭启龙受到莫大的精神安慰和鼓舞。正是邓小平的指示,使谭启龙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坚信和人民一起,最终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然而风云突变。1976年1月,在全国开始了一场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停止了大部分工作,接着又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

谭启龙被诬为替邓小平“翻案”的“黑干将”,被撤销了浙江省委书记的职务,第二次被打倒,到北京接受审查。名曰审查,实则拘禁。他忧愤交加,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感愤怒,为党和国家的前途而焦虑,为邓小平的命运而担忧。

1977年7月17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中的第三次复出。正是这次复出,使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1977年,谭启龙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一书记。他赴任青海后,积极改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造成的危害,肃清“四人帮”在青海各方面的流毒和影响。为了响应中央关于正式平反冤假错案的通知精神,谭启龙和青海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在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统战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大批长期遭受打击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这赢得了民心、党心,使青海省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后,一场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当文章受到责难、讨论受到压制时,谭启龙主持召开了青海省委常委会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坚决支持这场讨论。此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省展开。面对有些同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种种责难,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谭启龙不是避之躲之,而是撰文在《人民日报》发表,主动表明自己的鲜明态度。1979年底,谭启龙被中央调往四川工作。在四川任上,他一直考虑省委接班问题,在新老干部交替方面堪称典范。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深化为干部队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中央领导机构在新老合作交替上也迈出了相当大的步子。作为一名有5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谭启龙,深深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回去传达会议精神时,谭启龙特别强调,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认真搞好领导干部新老合作交替,是关系四川工作全局的大事。谭启龙说:“解决干部队伍的交接班问题,首先是老干部要陆续从领导班子中退下来,同时要把大批德才兼备、能够打开新局面的中青年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正确对待这一退一进,对我们老同志来说,是一个实际的考验。”

谭启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十二大之后,遵照中央通知和原则规定,结合四川实际情况,谭启龙向中央主动申请退居二线并提出四川省委领导班子调整方案。他认为,一方面把主要担子放在中青年干部身上,可以使他们锻炼才干,不断成熟;另一方面,四川的老干部多,省委主要领导带头退下来,更有利于做其他老同志的工作。四川的调整方案被中央机构改革指导小组认为是唯一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方案。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12月7日,中央〔1982〕52号文件将四川省委领导班子调整方案通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党、政、军各部门。中央的批语表扬四川的老同志“高风亮节,见高识远”,对四川省委的新老合作交替,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1985年上半年,谭启龙辞去省委常委和省顾委主任的请求先后获得批准,完全退下来的愿望得以实现。1986年春节,邓小平来到四川,并专门接见了谭启龙。在谈到谭启龙的晚年生活问题时,邓小平向他征求意见,你是进京、去“天堂”(杭州),还是留在“天府之国”?谭启龙对邓小平说,四川比较潮湿,自己身体不适应,山东的老百姓好,还是回山东吧。邓小平答应了谭启龙的要求,并说此事要向中组部和中办报告。后来中办专门发了一个电文,要四川、山东省委协商办理。邓小平又关切地问谭启龙还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没有?谭启龙想了想说:“其他没有了,能否请您给我留几个字?”邓小平很爽快地答应了。邓小平回到北京后,不久就给谭启龙寄来了这幅“人间重晚晴”题词。这是邓小平对谭启龙的革命乐观主义、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更是两人一生革命友谊的写照。

1986年6月,谭启龙回山东定居后,一直关心全国和山东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关心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事业等。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他牢记邓小平的勉励,做到了重晚晴、保晚节、发余热,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道德风范。

(作者:孙东升 蒋永清)